澎湃選文》心猿意馬:為什麼讓美猴王當「弼馬溫」?

2016-02-14 06:10

? 人氣

如果我們拋開文字的局限,放眼當代日益豐碩的考古成果,就會發現,「猴辟馬瘟」的傳統比我們想像中更為久遠。歷史學家邢義田先生曾經花了十五年時間,專門收集內亞地區以「猴與馬」為主題的繪畫與造像,他發現,早在東漢時期,我國的河南、四川、內蒙古、甘肅等地的出土文物中就已經出現過很多猴馬共存的畫面,在不少圖像中,猴子就直接蹲在馬廄外拴馬的木樁上。也就是說,用猴子當「弼馬溫」的做法,在《西遊記》成書之前一千五百年就已經在中國非常流行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石刻畫像。
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石刻畫像。

「猴辟馬瘟」的民俗不但常見於中國,還廣布印度、伊朗、泰國、日本等其它亞洲國家,並產生了諸多變體。在這些變體中,猴子不僅僅可以避免馬的瘟疫,也可以保護其它動物免受疾病折磨。在泰國,人們習慣在象舍前飼養猴子,認為上躥下跳的猴子可以吸引邪神的視線,讓它們無法集中精力侵害自己的大象;在日本熊野地區,農戶常常在牛圈前懸掛猴爪,試圖將災害拒之門外;在前面說到的農書《齊民要術》中,也提到過養猴於羊圈中,利用「此獸辟惡」的屬性,治療「羊膿鼻口頰生瘡」的方法。可見從世界範圍來看,猴子和馬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親密關係。

日本伊奈川神社馬廄護符(左);亞述石碑上的猴子和大象(右)。
日本伊奈川神社馬廄護符(左);亞述石碑上的猴子和大象(右)。

雖說如此,相比于其他文明,在漢文化圈的文字和圖像記載中,猴子服務馬匹的機會遠遠高於其他動物。這一方面是由於對漢文化圈中上層人士來說馬匹的重要性遠超其他家畜,另一方面也是由漢語的特性決定的。在日常生活和對話中,中國人總是喜歡討個好口彩,這種「口彩」通常是利用漢語的諧音實現的。

在漢語中,「猴子」的「猴」字和「侯爵」的「侯」字同音,人們常常利用猴子騎馬的造型表達「馬上封(逢)侯(猴)」或「馬上有侯(猴)」的意思。從漢代開始,「馬上有猴(侯)」和「馬上射雀(爵)」之類的形象就非常流行,人們將這些圖像製作成擺件,雕鑄為飾品,甚至刻鏤於墓室的牆壁上,抒發著自己對建功立業的熾熱渴望。不僅如此,漢代的馬戲演員還將「馬上有猴」的場景通過雜技現場表演了出來,稱為「猿騎」。據晉代史書《鄴中記》記載,五胡十六國時後趙皇帝石虎的宮廷中,曾有「衣伎兒作獼猴之形走馬上。或在脅,或在馬頭,或在馬尾,馬走如故」的「猿騎」表演,當時後趙實際控制的區域主要在北方,並不盛產猴子,因此想出了用人模仿猴子的方法,在其它地區,則會使用真正的猴子進行表演。直到如今,「猴子騎馬」仍然是馬戲團的保留項目之一。

漢畫像磚上的「猿騎」圖像,轉引自王子今:《「猿騎」考——借助漢代畫像磚的探索》(左);海南猴島的猴子騎馬雜技(右)。
漢畫像磚上的「猿騎」圖像,轉引自王子今:《「猿騎」考——借助漢代畫像磚的探索》(左);海南猴島的猴子騎馬雜技(右)。

「心猿意馬」與全真道內丹術

「馬上封侯」的吉祥表達,使猴子和馬共同出現的幾率大大增加,久而久之,猴子便由功能繁多的「辟惡」之獸變成了專管馬匹的「弼馬溫」,這也決定了後來美猴王的命運。然而,《西遊記》的作者讓美猴王做養馬的官,用意還不僅於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