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失去的20年-民粹內耗.基建滯後.經濟惡化

2016-01-14 00:02

? 人氣

為延攬優秀外籍人才,行政院十二月二日決定年底前大幅鬆綁限制,刪除外籍人士在台工作的工作年資、薪資門檻限制,改採評點制,只要薪資達新台幣四萬七千九百七十一元,評點累積到六十點,即可工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外界對行政院的留才計劃並不樂觀,更不解當初設計的薪資標準四萬七千九百七十一元是如何計算出來的。管中閔指出,台灣社會面臨少子化與專業技術人才(高端人才)大量流出的雙重困境,必須要有積極的人才政策。但目前的政策只是枝節的技術性改變,無法真正解決人才困境。

管中閔進一步表示,人才流動是由市場決定,如果市場價格太低,人才不會只因為規定放寬就來台灣。所以政策應該更積極 (aggressive),設法改變市場誘因。他建議,政府應該像早年獎勵投資,鼓勵實體資本投入一樣,以資源協助公民營單位爭取人力資本(人才),包括薪資和稅的誘因,給予獎勵和誘因。

由於部會間缺乏協調,經常導致一些良法美意打折扣。國發會擬定計劃推動高端服務業,引進高端人才,該方案急推之際,財政部同時也推動「財政健全方案」,提高最高級距的個人所得稅,由百分之四十提高至百分之四十五。最離譜的是,這麼重要的政策部會間事先並未經過充分討論,就逕送行政院院會,時任國發會主委的管中閔看到財政部幾乎定案的方案差點昏倒,像是被重重挨了一拳。

這是一個互相矛盾的做法,一邊忙不迭地開門引進人才,另一邊卻想方設法加稅。管中閔直言,政府組織的問題,橫向、縱向都有問題。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在他所著的《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中,對各部會的本位主義有詳細敘述,他舉解決水患的總合治水方案為例,該案涉及跨越五個中央部會和十個署的協調,但部和部之間的施政目標和政策卻往往相互矛盾,如農委會的任務是輔導養殖漁業,經濟部水利署只會做水門和堤防,結果這麼重要的治水方案,歷經六年還協調不出來。

中央協調不力,地方有選票基礎,加深彼此間的矛盾,如果中央與地方是同黨執政還好溝通,否則就一定會出現會吵的有糖吃的結果。事實上,六都成立後,地方越來越強勢,形同「戰國六雄」,當初行政院在研議改制時,就意識到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會產生「葉爾欽效應」,目前情勢恰恰是如此,地方瞧不起中央,認為中央只卡住錢而已,中央也忌憚地方民意壓力,步步退讓。

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剪裁歧見:訂作民主社會的共識》一書作者凱斯.桑思汀(Cass R. Sunstein)最近訪台,他說,政府應該像GPS引導人民。台灣主政者卻反其道而行,寧可自己放棄領導,讓民眾牽著鼻子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