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觀察:打開電視,我就不存在了

2015-10-26 06:30

? 人氣

英國烤食競賽(Great British Bake Off)﹐站在中間的是得獎人那帝雅 (Nadiya Jamir Hussain) (www.lep.co.uk /作者提供)

英國烤食競賽(Great British Bake Off)﹐站在中間的是得獎人那帝雅 (Nadiya Jamir Hussain) (www.lep.co.uk /作者提供)

這兩周以來英國的媒體熱點人物要非那帝雅胡珊(Nadiya Jamir Hussain)莫屬了。那帝雅是BBC的「英國烤食競賽」節目的角逐者﹐那天﹐一千三百萬民眾坐在電視螢幕前等待競賽結果揭曉﹐「英國烤食競賽」成為本年度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那帝雅獲勝了﹐全國上下有上百萬名觀眾以各種社群媒體向她祝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那帝雅來自北方一個叫理茲的城市﹐有三個孩子﹐是位家庭主婦。不喜出風頭的她﹐在丈夫的鼓勵下才決定出來參加競賽。這樣的一位背景平凡的女性﹐是怎麼成為如今家喻戶曉的人物的呢﹖原因不僅是在於那帝雅是首位贏得「英國烤食競賽」的穆斯林﹐更是因為她是影視媒體裡極少數被正面呈現的穆斯林。

她在競賽的最後一關烤出一個漂亮的結婚蛋糕之時﹐觀眾們都瘋狂了﹕在電視螢幕上看見一位穆斯林女性烤蛋糕﹐決非平常之事。那帝雅向大家說明﹐她以前在孟加拉結婚那天沒有蛋糕﹐所以現在補上。她還在蛋糕上圍著以前結婚用的飾品。獲勝後她在螢幕前坦誠透露﹐其實她原先很緊張﹐怕大家不接受她﹐因為她是戴著頭巾的穆斯林。

那帝亞﹐ 英國烤食競賽得獎人 (lutonsfc.ac.uk /作者提供)
那帝雅﹐ 英國烤食競賽得獎人 (lutonsfc.ac.uk /作者提供)

她的擔懮是有充份理由的。才剛贏得競賽﹐有些右翼媒體就表示不願肯定那帝雅的獲勝﹐聲稱那不是因為她的才藝﹐而是因為「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的瘋狂」。《每日郵報》的專欄竟稱﹐「如果白人參賽者做的蛋糕是一座巧克力清真寺﹐那麼她一定能是競賽的第一名。」

值得深思的是那帝雅獲勝後社會大眾的熱烈反應。一位穆斯林女性贏得「英國烤食競賽」得來這麼多的掌聲﹐這代表了什麼﹖英國穆斯林協會代表也出來祝賀並表示﹐那帝雅的獲勝說明瞭年輕一代英國穆斯林充份融入社會﹐並在各行各業都有成就。社會大眾對那帝雅的驚嘆和擁護﹐說明瞭一個事實﹕穆斯林(和其他少數民族)的臉孔﹐特別是「正面」的臉孔﹐在電視螢幕上(以及其他媒體中)是很罕見的。

英國影視業長年來在少數民族的代表和呈現問題上受到批判。電視媒體的人事結構未能反映英國人口比例﹐更不用說它未能公平呈現非白人人口。前兩天﹐BBC的Newsnight部門發怖了一個十一分鐘的徵召年輕人才的短片﹐受到「廣播平等運動」(Campaign for Broadcasting Equality)組織的質疑。短片裡從製片人﹐編輯﹐到基層技術人員﹐從頭到尾沒有一位少數民族工作人員。全部白人的影片似乎傳播的是這樣的訊息:「不是白人﹐就不用浪費時間來申請工作。」

今日的英國已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它有八百萬公民是少數民族﹐也就是英國人口的百分之十四。「政策交流」(Policy Exchange)研究機構表示﹐少數民族人口將持續增加﹐有可能在二零五零年之前達到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英國社會可說正邁向民族融合之路﹕倫敦市民五位裡面就有一位是出生於國外﹐市民所說的語言至少有兩百五十種。跨民族的婚姻非常普遍﹐父母來自不同民族的兒童已成為倫敦學校裡人數增長最快的族群。

而英國這邁向民族融合的社會﹐確從未被它的大眾傳播媒體呈現出來。少數民族在全國創意產業裡僅佔百分之五。特別是影視媒體﹐在「多元」方面做的最差。「一打開電視﹐就感覺我不存在了﹐」國會議員葛歐伯特(Stephen Gilbert)曾這麼說﹐他說他是一位來自勞工階級的男同性戀議員﹐「電視螢幕上看不到我的同類人。」這種「不存在」的感覺﹐在少數民族人士裡非常普遍。

經常參與和製作電視節目的著名英國詩人﹐作家和音樂家班哲明札法奈(Benjamin Zephaniah)就這麼說﹕「早期我剛進入影視媒體時﹐那時的非裔人極少見﹐非裔人最多在電影裡扮演美國黑奴的角色... 我發現﹐電視上的非裔人是不談戀愛的... 。非裔人的奮鬥﹐更從不是故事的主題...。」

英國著名詩人﹐音樂家班哲明札法奈(Benjamin Zaphaniah) (Benjamin Zaphaniah 提供)
英國著名詩人﹐音樂家班哲明札法奈(Benjamin Zephaniah) (Benjamin Zephaniah 提供)

「英國電視業根本不代表少數民族﹐」班哲明說著忍不住苦笑﹐「而同時﹐電視業也不代表所有階級的英國白人... 因此它們看起來非常過時﹐節目很老套。我經常和年輕人談聊時問他們有沒有看昨晚的某某節目﹐好幾位年輕人的回答是﹐『我家裡沒有電視機』。」這不奇怪 -- 人們為什麼要每年花費等同於五千多塊台幣的執照費﹐來看那些完全不代表自己的破節目呢﹖

身為導演﹐演員﹐作家﹐並兼任倫敦中國藝術空間(Chinese Arts Space)主任的謝家聲 (David Tse)先生指出﹐影視媒體的缺乏多元﹐其實就是機構性的種族主義。「為什麼我們資助的﹐只是他人的文化表達?」他說。

當然﹐BBC多年來一直試著除去它這種「全白人」的不平等形像。畢竟﹐它是個公共廣播公司﹐它的宗旨寫明瞭是要「代表英國的所有地區和社區」。每年支付高昂執照費的觀眾﹐當然有權要求它公平地代表並呈現每一社區和群體。

這幾年﹐BBC開啟了「多元」(diversity)計劃﹐來調整它「全白人」的形像。多元計劃都以配額制為主。自二零零八年﹐它計劃中少數民族在二零一二年之前必達到的配額人數是百分之十二點五﹐其中﹐經理階層人數配額是僅僅百分之七﹐而BBC連這有限的配額都未能達到。接下來幾年的計劃(二零一三到二零一七年)﹐BBC針對區域不同的需要﹐採取區域配額﹐少數民族人數的總配額比例﹐比起上一期僅僅增加了兩個百分點﹐大多部門仍看不出什麼改變。

謝家聲先生在影視業裡三十多年的豐富經驗映證了以上。他指出﹐不僅少數民族人數比例低﹐而且少數民族在這些媒體中的呈現不公﹐比如﹐許多影片的製作對東方人的呈現是很定型的。在他事業的早期BBC曾聘他擔任一部連續劇裡餐館服務員的角色﹐「白人導演那時要求我『演出很東方的樣子』﹐我問他是什麼意思﹐他回答﹐『你知道的﹐就是很神秘的﹐高深莫測的那個樣子』。我對他說﹐我認識的東方人比你多﹐他們每個人都是複雜的個人。這白人導演所謂的『高深莫測』﹐指的是沒有個性的﹐不表達真實感情的一群人。」

「再來就是他們要求我用『中國口音』說話﹐我照著指示做了﹐他們卻更進一步要求我用‘真正的中國口音’的扮演我的角色﹐他指的是那種很重很重的外國腔。我也照做了。他說﹐『很完美』。我答﹐『那不是完美﹐那是刻板定型』。」

謝先生表示他很希望能為電視公司製作一個「中國家庭」或東方人家庭的連續劇﹐這樣或許有機會呈現他們的「人性」﹐挑戰歧視。就像「英國烤食競賽」裡的那帝雅一樣﹐她的參與製片並獲獎﹐挑戰了社會對穆斯林的歧見﹐糾正了一般觀眾的想法﹕穆斯林女性不是螢幕上經常出現的「聖戰新娘」﹐也不是媒體愛呈現的服從男人的啞巴妻子。我問謝先生﹐他希望看到的這個家庭劇的主角是怎樣的角色。他說﹐他們是住在倫敦的專業人士﹐而不只是傳統刻板形像裡的餐飲業主。他談到的家庭連續劇的想法﹐就是要使英國的東方少數民族和他們的生活在大眾/觀眾眼裡「正常化」。

「這正常化﹐在第四臺的Humans這部影片裡面本可做到﹐但華裔女演員Gemma Chan扮演的角色是個機器人﹐而且還是個僕人。如果她的角色能讓一位白人男性來擔任﹐就有絕對不同的效果了... 我希望能在影視界裡顛覆我們(東方人)扮演的角色。為什麼我們總是配角?」

「這幾年﹐BBC和ITV才開始引進一些固定的[東方人]角色﹐多為女性。東方女性的機會比男性多﹐男性通常得不到固定角色。而這些東方女性在故事裡多為白人男性的情侶﹐她們只是白人的性興趣而已﹐這也是她們的角色存在的原因﹐就像在‘Miss Saigon’裡一樣。同時你看不到亞裔男性演員在故事裡扮演白人女性的情侶... 東方男性只能扮演罪犯或玩功夫的。」

謝先生正在籌劃的一部有關一次大戰的電影﹐中國人主角是一位翻譯﹐而白人主角是一位逃兵。他感慨地說﹐一位白人製片人告訴他﹐他不肯接這部電影的原因﹐就是因為白人被設定為逃兵。

英國導演謝家聲籌劃的下一部作品﹐題材是第一次大戰期間在歐洲服役的中國勞工團 (Chinese Art Space 提供)
英國導演謝家聲籌劃的下一部作品﹐題材是第一次大戰期間在歐洲服役的中國勞工團 (Chinese Art Space 提供)

多年在影視業裡的種種經驗讓謝先生知道﹐多數製片人並沒有公平呈現少數民族社區的責任感﹐而影視業是公平呈現最必要的媒體。因此他開啟了一場爭取媒體平等的運動﹐「讓更多英國華裔和東方人進入影視廣播業」(Let's Get More British Chinese & East Asians onto TV, Films, Theatre & Radio)。只有更多的東方人在這些媒體裡工作﹐才有可能邁向實現「公平呈現」東方人。此運動目前已有上千人參與﹐以請願方式讓影視廣播業清楚明白英國東方少數民族社區裡的創意媒體工作者進入主流的強烈意願。

如今﹐BBC說要在二零一七年之前將少數民族的「螢幕呈現度」提昇到百分之十五。英國極受歡迎的節目主持人和喜劇演員藍尼亨利(Lenny Henry)認為﹐影視媒體的「多元」計劃根本是「像嬰孩學走路一樣」﹐無法改善目前媒體缺乏多元的現狀。藍尼亨利多年致力改善少數民族在創意產業裡的地位﹐他指出﹐配額制在影視媒體的單一文化裡﹐根本起不了實質作用。「我們(少數民族)都很會播報氣象﹐對吧?」他幽默地指出配額制的限制﹐認為它目前只是被用來充填人數﹐達到規定標準﹐少數民族卻很少能發揮己長﹐未能在影視媒體裡有所作為。「我在這個行業裡工作這麼久﹐是到了第三十六年那年﹐才見到一位非裔的電視製片人﹐」藍尼亨利嘆道。

他又幽默地說﹐要看看這個產業究竟有多麼「多元」﹐最好是去參加影視媒體的頒獎典禮﹐「在那裡照一張相﹐看看是不是單一文化﹐我敢說一定是的。」

藍尼亨利認為﹐要改善現狀的最有效辦法是撥出經費﹐開啟少數民族人士製作計劃。去年﹐他在英國影視藝術學院(BAFTA)頒獎典禮上就已提出建議﹐希望BBC能從它的執照費裡撥出經費﹐「讓大家在電視上能看到每一民族的臉。」他強調﹐目前影視界在少數民族參與和呈現方面﹐「成績實在太差」。少數民族演員和幕後工作者的人數已少到了最低點﹔在二零零六到二零一二年之間﹐在電視公司工作的少數民族人士人數降低了百分之三十點九。

今年﹐藍尼亨利再度提出開啟少數民族人士製作計劃的想法。他指出﹐他說的這種製作計劃必需符合以下三項要求之中的至少兩項﹕必須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製作人員是少數民族人士﹔製作公司必須有百分之三十是少數民族人士管控的﹔演員至少一半以上必須是少數民族人士。他抨擊英國各大廣播電視公司﹐說它們尚無意願接受這樣的想法﹐至今仍未能撥出經費﹐開啟少數民族人士製作計劃。

英國著名詩人和音樂家﹐班哲明札法奈(Benjamin Zaphaniah) (Benjamin Zaphaniah 提供)
英國著名詩人和音樂家﹐班哲明札法奈(Benjamin Zephaniah) (Benjamin Zephaniah 提供)

班哲明札法奈(Benjamin Zephaniah)看得更遠﹕「配額和個別製作計劃的經費比較屬於短期內的事﹐它雖然必要﹐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電視公司的經理階層白人叫幾位少數民族人士進來做節目﹐那是不夠的。我希望看到的是﹐非白人也能在這些媒體裡參與決策﹐如果上層人士裡面有更多的少數民族﹐才有可能真的影響到節目的製作是否多元化。要影視業真正多元化和公平呈現﹐教育(整個產業)是很重要的。」

「我們需要去改變的還很多很多。有一回﹐我和BBC的一位製片人談到我的節目構想﹐我對他說﹐『我最想的是拍一部挑戰精英結構的片子。』那位製片人看著我﹐微笑著說﹐『班哲明﹐你忘了﹐BBC就是精英結構的一部份』。」

至今班哲明還在夢想著製作屬於自己的一部紀錄片﹐叫做「班哲明的英國」﹐在這影片裡﹐那些不被公平呈現的族群 -- 不僅是少數民族社區﹐還有英國白人社會裡被剝奪了發聲權的階級 -- 都能得到他們的空間﹐說他們想說的話﹐他們能夠存在。

*作者為獨立記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