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弔詭的世代邏輯

2018-12-16 05:30

? 人氣

「老驥伏櫪,如果還有鬥志,為什麼不能出征呢?蘇貞昌就是一個很顯著的例子,所以,世代不應該誠為另一種政治鬥爭的符號。」圖為蘇貞昌(左)於新北幫吳秉叡(中)出席站台。(資料照,柯承惠攝)

「老驥伏櫪,如果還有鬥志,為什麼不能出征呢?蘇貞昌就是一個很顯著的例子,所以,世代不應該誠為另一種政治鬥爭的符號。」圖為蘇貞昌(左)於新北幫吳秉叡(中)出席站台。(資料照,柯承惠攝)

每次選舉的時候,世代問題都會浮上檯面,尤其不管是執政黨或在野黨,勝選或是敗選,都必須面對世代邏輯的思維;只是,這根本就是一個假議題,因為存在著太多的弔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一、界線難以界定:

目前政壇最喜歡將世代分成老、中、青三個世代,但是一般講世代可以是十年,也可以是下一代,但是在政壇,卻沒有一個精確的界線,所以當朱立倫說自己是57歲時,馬上將老中青的界線打碎,所以也讓這樣的區分意義蕩然無存。

第二、資歷無法精準:

世代的區分可以從政壇資歷上觀察,但是從政是一個很含糊的概念,如果長期在檯面上,當然容易觀察,但是如果是下台之後還有影響力,像王金平、馬英九,甚至陳水扁,這些人即使不再檯面上,影響力還是不容小覷;相反的,有些人在政壇來來去去,資歷要如何計算呢?就像韓國瑜,難道要將空白的十幾年算成自己的政壇資歷嗎?

20180221-前總統馬英九出席國民黨新春團拜,並與大老們一字排開相互拱手拜年,右為前立法院長王金平。(陳明仁攝)
「王金平、馬英九,甚至陳水扁,這些人即使不再檯面上,影響力還是不容小覷⋯⋯」(資料照,陳明仁攝)

第三、成就才是關鍵:

在政壇,很多人都在追求頭銜,因為這似乎表示自己的成就,但是目前有許多人是徒有虛名,尤其在找不到人才,需要提拔新人時,就有人躬逢其盛,年紀輕輕就擁有亮麗的頭銜,卻找不出有什麼成就,這樣的人不管身處那個世代,有意義嗎?況且,老驥伏櫪,如果還有鬥志,為什麼不能出征呢?蘇貞昌就是一個很顯著的例子,所以,世代不應該誠為另一種政治鬥爭的符號。

其實,在資訊如此發達的社會中,年紀與成熟度很難畫上等號,資歷更難與成就有具體的關聯,畢竟,每一個年齡層都有侷限,我們需要的是看到各自的優點,而不是執著於缺點,否則,嘴上無毛,辦事不牢,會是批判的重點,而老成保守,創意不足,也會是被批判的焦點。如此一來,政壇還剩下什麼呢?

所以,個人認為,經過2018大選,政黨應該有更宏觀的視野,要有勇氣提出具有冒險性的候選人,而選民也可以讓有突破性的人選機會,如此,才能真正走出政治的窠臼,找出台灣政治的活力。

基本上,世代邏輯是政治鬥爭的工具,完全沒有意義,唯有突破這樣的思維,政黨才能走出困境,因為,民眾需要的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政黨,如果連這個最小的標準都付之闕如,那就等著被淘汰吧!

*作者為實踐大學高雄校區博雅課程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