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如何靠「網絡漫畫」領導潮流:《心韓》選摘(2)

2015-11-06 05:30

? 人氣

韓國SBS電視台熱播、關於人格分裂的劇集《海德、哲基爾與我》也是改編自網路漫畫。(維基百科)

韓國SBS電視台熱播、關於人格分裂的劇集《海德、哲基爾與我》也是改編自網路漫畫。(維基百科)

說起漫畫,在亞洲的市場裡,日本擁有無人能及的領導地位。從小朋友都愛看的《叮噹》、一眾八十後都難以忘記的《足球小將》,到每個男孩子都喜歡的《聖鬥士星矢》,日本就是把一個又一個膾炙人口與家傳戶曉的漫畫人物製作出來的「夢工場」,至今都未有任何一個亞洲國家可與日本漫畫爭一日之長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近年隨著韓流帶動的影響,除了K-Pop,最受哈韓粉絲喜愛的必定是經已在世界電視市場上佔一定市場地位的韓劇。我們喜歡韓劇,除了有明星的效應推動外,還有就是引人入勝的故事橋段。原來,近年不少極受市場歡迎的韓劇劇本都不是原創,大多都是從韓國近十年八載興起的「網絡漫畫」改編而成。

早前在韓國SBS電視台熱播、關於人格分裂的劇集《海德、哲基爾與我》,便是改編自韓國網絡漫畫《哲基爾博士是海德!》。另外,2014年成為韓國有線電視台tvN的最受歡迎劇集《未生》,同樣也是改編自2012年獲得韓國文化教育觀光部的「今天我們的漫畫獎」和「2012        Korea Contents Award」的網絡連載漫畫《未生》。相關的例子數之不盡,但究竟韓國的「網絡漫畫」跟一般的在網上刊登的漫畫有何不同,使它們擁有如此力量,左右韓劇的發展?另外,韓國的「網絡漫畫」又如何突破傳統漫畫的框框,變成現在韓流的新指標?

印刷漫畫被日本壟斷 「網絡漫畫」創新路

韓國興起「網絡漫畫」文化,可從這個名詞的設計與出現開始討論。韓國的「網絡漫畫」稱為「Webtoon」,韓語即是웹툰,是把「網絡」與「漫畫」合併而來的意思。當然,韓國絕不是全球首個創立網絡漫畫的國家,不少歐美國家在更早之前已推出網上連載漫畫,但它們的網絡漫畫與傳統印刷漫畫的方式沒有太大分別,頁面上的分格設計與揭頁方式在網上版也大體維持一樣,因此有言這只是把傳統印刷版本轉成網上版,成不了甚麼新文化。

描繪職場百態的韓國網路漫畫《未生》紅到改編成韓劇。
描繪職場百態的韓國網路漫畫《未生》紅到改編成韓劇。

就算在漫畫國強的日本,因為傳統印刷漫畫已壟斷市場,根本沒有改變市場的誘因,因而網絡漫畫也成不了氣候。就是因為別的國家建不了任何網絡漫畫文化,韓國現在的網絡漫畫因而成了它自家獨有的設計,例如畫家與讀者的特殊互動、沒有分格的漫畫模式與上下滾筒式的揭頁方法,都是迄今為止韓國獨有的網絡漫畫風格。

三大搜尋引擎連載 帶動網絡漫畫普及化

然而,在2000年、韓國形成網絡漫畫文化的初期,韓國的網絡漫畫多以較短或業餘方式發表,如個人日記的方式放在博客公開給讀者閱讀。在那個萌芽階段,不少熟習於傳統印刷漫畫的作家仍未能適應這些新文化,結果只有一批懂得用電腦繪畫技術的業餘作家,於個人網頁發表一些代表私人生活的簡單句子漫畫。

不出一至兩年間後,隨著一批新冒起的網絡漫畫家開始著力投入此市場,韓國一些大型網絡搜查引擎(Naver、Daum 與Nate)也看準此機會,開始連載一些稱為「Webtoon」的新式漫畫,形成了一股可以取代印刷漫畫的新力量。當時誘發這些韓國搜尋引擎主動引入網絡漫畫,皆因一般韓國人使用互聯網的習性,都是極依賴這三大搜尋引擎的平台,因而驅使它們為了增加市場佔有率而各出奇謀,網絡漫畫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

早於Daum推出網絡漫畫分頁之前,網絡漫畫作家多不會定時發表作品,但隨著2003年Daum的網絡漫畫出現,這些畫家除了變得職業化外,他們不用靠、不再受出版漫畫本來圖利,因而也突破了印刷上的種種限制。如是者,作為韓國第一批網上漫畫家的代表、筆名「姜草」的作家康道永,推出新作《純情漫畫》後,便吸引了超過六千萬人次於Daum的網絡漫畫專頁下載,也把Daum的瀏覽量推高。有見及此,伴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Nate也於2008年推出網絡漫畫的手機應用程式,供讀者方便直接瀏覽漫畫。

筆名姜草的漫畫家康道永,紅到連街頭壁畫都是他的作品。(韓途網)
筆名姜草的漫畫家康道永,紅到連街頭壁畫都是他的作品。(韓途網)

這種更把網絡漫畫普及化的手法,使現在平均有三分一的韓國國民有經常瀏覽韓國網絡漫畫的習慣,一改昔日漫畫被視為影響年輕人學業成績的負面形象。

作家:因網上發表而走紅 題材:可走非主流路線

傳統漫畫的作家身份,有著高不可攀的獨有地位。一般而言,一位能藉印刷漫畫生存的作家,都必須要經過多次市場考驗,獲得出版社的垂青後,方可以取得「成為漫畫家」的基本入場券,因而除了實力的考驗外,運氣的因素也不能少看,不少人也難以入行。但相對而言,現在的開放式網絡漫畫市場,可讓一些寂寂無名的業餘獨立畫家,於網絡上發表自家作品。

待積累一定的網絡人氣後,一些網絡搜尋引擎公司便會主動聯繫這些作家,於它們的平台繼續發表。例如Naver於2008年起推出讓一些業餘漫畫家刊登作品的網絡空間,用來發掘有潛質的作家,至今已有超過160 多套網絡漫畫同時在Naver上發表,當中不少是昔日從它們的業餘「木人巷」專頁冒起頭來的。

就是因為這些新加入市場的獨立網上漫畫家出現,漫畫題材也因而大大擴闊。與昔日傳統印刷漫畫,只著重一些關於校園、虛幻與愛情為主的沉悶選題不同,網絡漫畫則可以集中用一些較直接、有趣與寫實類別的故事,來作為漫畫的主要題材。例如Naver於2012年連載了一套叫《丸子與其他人》的網絡漫畫,題材主要談及兩位女同性戀的故事,由於題材以寫實為主,最初不太獲得主流社會接受,更大受批評。然而經過一段時間刊登後,它得到不少同性戀人士的支持,也消減了社會對同性戀的歧見,可見網絡漫畫除了一般消費價值外,更有改變社會風氣的作用。

靠突破性的設計與閱讀方式搶眼球

有別於傳統的印刷漫畫的編排方式,韓國新冒起的網絡漫畫以著重瀏覽量與讀者吸引力為主要賣點,因而作家的畫功不再是主宰成功與否的唯一關鍵。由於要適應網絡時代的改變,韓國的網絡漫畫也一改傳統漫畫的分格與揭頁方式,不再以分格與左右揭頁來限制閱讀,改以無分格與上下滾動的方式,更方便在屏幕或手機上閱讀。

恐怖漫畫《麻城隧道之鬼》。
恐怖漫畫《麻城隧道之鬼》。

早期Naver的網絡漫畫,也曾經嘗試採用昔日的漫畫分頁方式,然而每次按下分頁都需時下載,影響閱讀節奏,結果Naver破革地使用了上下滾動來把漫畫分隔,節省閱讀時間。

而且,於千禧年代後期的新一派網絡漫畫家,推陳出新地作出更大的改變,嘗試把聲音與動畫元素加入網絡漫畫中,有些更植入3D與Flash效果,打破了傳統漫畫與讀者之間互動的限制,帶動新一代的漫畫出現。例如2013年夏天推出的《麻城隧道之鬼》,是一套韓國網絡恐怖漫畫。當讀者讀到「入隧道」的劇情時,漫畫的背景也會從白色頃刻變成黑色,更會把鬼槍做成3D立體效果,正面向著讀者開槍,增加驚嚇程度。有些網絡漫畫會把上下滾動轉頁的模式交由作家設計,令讀者可更直接享受動態效果。可見韓國的網絡漫畫不斷突破自己,是它們不斷擴大市場影響力的主因。

鍾樂偉與新作《心韓》。11/7他將來台北與張鐵志做一場韓國文化對談。
鍾樂偉與新作《心韓》。11/7他將來台北與張鐵志做一場韓國文化對談。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Roundtable香港國際關係研究學會總研究主任,研究興趣包括兩韓社會文化與政治。曾擔任韓國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訪問學人和韓國慶南大學極東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進行韓國媒體政治與北韓因素影響的論文研究。本文選自作者新作《心韓》(天窗出版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