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的後遺症,沉重深遠且暗藏危險:《滾出中國》選摘(2)

2018-12-18 05:10

? 人氣

20181207-李小龍在《精武門》中的那一踹,把告示牌踢破,但潛在的問題仍然存在。(圖/取自youtube)
李小龍在《精武門》中的那一踹,把告示牌踢破,但潛在的問題仍然存在。(圖/取自youtube)

本書集結所有將告示牌故事視為己出的各種視角:謹慎的學者想在《世紀》雜誌提供真實無誤的國家歷史;當地人強調最重要的是政治理解(這也是相當必要的理解);外國社區的居民(他們做了什麼?為了什麼?)。我們也將見到一九四九年後,以上視角的繼承者如何看待中國對外關係。這不是全盤的中國現代史,卻是中國現代史重要的部分,這些主題對於瞭解廣大歷史影響至深,這些主題塑造了中國現代史,反之也被其所塑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本書取材中國、英國與美國的檔案。本書部分源自中國的資料,在我第一次檢視後就遭限制讀取,主要因為後人發現過去的證據與今日官方的宣傳版本相差太大。那些資料和告示牌故事一樣,使官方說法矛盾或不攻自破。儘管如此,我仍能取得大量資料。海外資料相當豐富,這也證明了外國企業在中國的規模。

一九九四年六月,公園告示牌事件被上海大眾媒體收到的大量投書劃下句點。三天後,我竟然收到邀請函,邀請我前往上海的現代歷史研究所演講關於告示牌的主題。歷史學家努力不懈。當時我不曉得《世紀》雜誌引起的軒然大波,而我在演講後的秋天才發現,我之所以受邀正是為了支持上海懷疑論者的論點。我和懷疑論者一樣,我相信必須接受那個故事實是迷思。我也相信,除了過去外僑美好的回憶與後革命意識型態促成的堅固敵意(當然還有許多革命前的),我們必須對這段時期的歷史確實理解。中國和西方的互動需要適切討論,中國之外的人也需要記得。這段歷史在中國之外的地方消失只是遲早──前帝國心臟地區的各國人必然擁有遺忘的特點。外人在中國居留的意義和衝擊,更是容易被當成普通歷史,為人遺忘或忽視。在美國,這件事往往被當成歐洲或日本的現象,美國並無共謀,或者美國是以不同的姿態,是幫助而非壓迫中國。

我們該瞭解,這段歷史更為複雜。我們也該瞭解,這段歷史至今仍然生動且重要。

本書不是二十世紀中國民族主義史,而是廣大的民族主義中,帝國主義與反帝國主義扮演的歷史角色。雖然,如我們即將見到,帝國主義的影響與後遺症持續深遠,而且由於政治理由,這樣的影響在中國現代史更是沉重得超出客觀合理。現在仍是,而且暗藏危險。

《瓜分中國》出版後,我問了一位前英國外交官,他們平常談論到該書裡的事件時,他的中國同事與其他同事互動情形如何。他們很常談到這些事件嗎?他微笑看著我,回答:「好些年來,他們幾乎只談這個。」他們現在當然會聊聊其他話題,但是這類話題從未消失,依舊鮮活,而且火辣辣的。

《滾出中國》立體書封。(圖/時報出版提供)
《滾出中國》立體書封。(圖/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羅伯特.比克斯為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歷史教授,曾任香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專研中國近代史、中英殖民史。著有《帝國造就了我》(Empire Made Me)、《瓜分中國》(The Scramble for China)兩部讚譽不絕的作品。本文選自新著《滾出中國:十九、二十世紀的國恥,如何締造了民族主義的中國》(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