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將生效!《德國之聲》專訪中經院專家:台灣若要維持競爭力,加入CPTPP勢在必行!

2018-11-07 19:30

? 人氣

智利三月主持CPTPP大會,由智利外長穆尼奧茲(Heraldo Muñoz)代表簽署(德國之聲)

智利三月主持CPTPP大會,由智利外長穆尼奧茲(Heraldo Muñoz)代表簽署(德國之聲)

美國總統川普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之後,日本積極與其餘10國開會,隨後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之名延續這個區域協定。眼看澳洲成為第6個簽署CPTPP的國家,CPTPP因此啟動程序,即將在12月生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德國之聲採訪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對此事的看法。

李淳認為,台灣若要維持在亞洲地區的競爭力,加入CPTPP勢在必行: 「這幾年來,東協國家崛起、科技轉變造成生產流程改變等,就引發反面思考: 如果台灣不加入,它在亞太供應鏈中的地位一定會遭遇挑戰。」

另一方面,加入CPTPP也有助於台灣的法制改革。「CPTPP的規範中,有很多規定涉及到法規透明化、利害關係人的參與、法規影響評估方法等等。這些都是台灣想要強化、進而與國際接軌的。」然而,兩黨政治的形態下,政策容易因民意搖擺,不連貫。如果加入CPTPP,不論誰執政,都必須得讓台灣的法規跟國際接軌。

李淳舉日本當例子。日本從「失落的十年」到現在重拾經濟活力,要歸功於他們在困頓時做了許多努力,致力於法規現代化跟透明,並且降低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但是,這個例子也證明,法規改革的效果非常緩慢,不如關稅這麼直接、明顯。」

台灣島內也少不了反對聲浪,質疑台灣尚未準備好迎接自由度如此高的CPTPP,也擔優會對島內的農業、製造業形成衝擊。

聽到自由貿易協定如何威脅台灣農業云云,李淳正色闢謠:「說稻農生存困難是WTO的問題,這個說法正確性不到兩成。」

他舉出農委會的數據顯示,人均食米量在過去三十年來下滑了百分之五十,從平均一戶每年吃97公斤下滑到47公斤。「真正讓稻農生存困難的原因是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如果全台灣每人每天多吃一碗飯,就可以有兩千公頃的稻田不必休耕。「所以,以農業為例,是要鼓勵國人購買國產的農產品,才是整件事的關鍵。」

Indonesisches Gericht Gado Gado (picture-alliance/dpa/Jurnasyanto Sukarno)

飲食選擇多樣化,也改變了台灣人的飲食習慣

不可否認的是,要新加入一個貿易協定,農業會受到的改變是最大的。但這不是因為CPTPP刻意瞄準台灣的農業,而是因為台灣現在已經沒有其他產業的關稅像農業這麼高。即便在WTO自由貿易的框架下,農業仍然受到不同額度的關稅保護,平均而言還有十幾個百分比,甚至稻米還有關稅配額,在十四万頓以上可以課徵百分之兩三百的關稅。

而且,CPTPP也有分階段降稅的條款,最長可以拉到25年,慢慢將關稅降至零。在這個期間,政府可以如上述所說,制定應變措施。

在當初加入WTO時,為了要把談判籌碼留給農業,製造業的關稅已經被降得很低,接近2%。對這些業者來說,就算加入CPTPP把製造業的關稅降到零,也不會有太大差異。會受到影響的是現在還有10%以上關稅的汽機車產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