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母親的愛而窒息─普魯斯特:《身體不說謊》選摘(下)

2015-08-06 05:10

? 人氣

就在他的母親過世後,也就是普魯斯特三十四歲的時候,他在給蒙泰斯屈的信中寫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她知道我沒有她就活不下去……從此刻開始,我的人生失去了它唯一的目的、它唯一的甜美、它唯一的愛、它唯一的慰藉。我失去了她,她那永不終止的警覺在帶給我唯一的人生甘露,在平靜與愛中……我被所有痛楚浸濕了……誠如照顧她的護士所說的:在她眼中,我永遠都只有四歲。(節錄自Mauriac, 2002: 10)

這段有關普魯斯特對母親之愛的敘述,反映出他對母親悲劇性的依附,這種依附讓他不可能解脫,而且不留任何空間讓他可以公然反抗那持續的監控。他的氣喘病如是傳達出他的困境:「我吸入這麼多空氣,並且不被允許將之吐出,她給我的一切一定(muß )都是為了我好,即便我會因此窒息。」

回顧普魯斯特的童年故事,可以釐清這場悲劇的根源。它說明了為什麼普魯斯特會如此長時間地摯愛著母親,且無法從她身邊脫離,即便他絕對是因此而受苦。

普魯斯特的父母在一八七○年九月三日結婚。一八七一年七月十日生下他們的長子馬塞爾.普魯斯特,那是發生在法國奧特伊(Auteuil)一個相當不平靜夜晚的事,當地居民依舊陷落在普魯士入侵的驚愕之中。我們很容易就能想像,普魯斯特的母親幾乎無法擺脫當時籠罩的焦躁不安,無法專注而慈愛地面對新生兒。可想而知,這個嬰兒的身體感覺到了不安,並且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受歡迎。在這種情況之下,孩子理應需要比他當時所獲得的更多安撫。對某些嬰兒,這種匱乏可能會造成極大的恐懼,為他日後的童年帶來重負。普魯斯特很可能就是這樣的例子。

普魯斯特的整個童年,如果沒有母親的睡前吻就無法入睡,但這種強迫性的需求越被父母―與周圍的其他每個人―覺得是丟臉的「壞習慣」,這種需求就越強烈。像其他的孩子一樣,普魯斯特一定想去相信母親的愛,但不知怎地他似乎無法擺脫儲存在身體裡的記憶,他的身體牢記著他一出生後母親的雜亂情緒。睡前吻可抹去這種身體最初的、強烈的感知。但到了第二天晚上,疑慮又會再度報到。而且,母親晚上不斷地造訪樓下的沙龍,更喚醒了孩子心中的這種懷疑,讓他覺得對母親而言,那些資產階級的雅士淑女都比他還要重要。畢竟,與這些人相比,他是多麼渺小啊!他就這樣躺在床上,等著他所期待的愛的信號。然而,他不斷地從母親所接收到的,是勸誡他要舉止良好、行為乖巧、以及「正常」。

童年幸福影響人的一生至鉅。
童年幸福影響人的一生至鉅。

*作者是一位以關注兒童早期心理創傷及其對成年生活影響而聞名世界的心理學家。她顛覆了傳統的兒童心理觀點,提醒了世人認識父母對兒童造成的侵犯,在歐洲引起重大迴響。終其一生,她以基進的人本態度,希望還給孩子應有的成長環境。

米勒在2010年辭世,享年八十七歲,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著作,為廣大讀者開啟了看待兒童心理的新視野,著名作品有《幸福童年的祕密》、《夏娃的覺醒:擁抱童年,找回真實自我》。本文選自《身體不說謊:再揭幸福童年的祕密》(心靈工坊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