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驅離》選摘:金融,無以掌控自身力量?

2015-06-29 05:20

? 人氣

圖為2011年非洲大旱流離失所的難民。(美聯社)

圖為2011年非洲大旱流離失所的難民。(美聯社)

金融資產成長的速度,遠遠快於已開發國家以GDP所衡量的整體經濟成長。這不必然是壞事,特別是如果成長的金融資本,能夠轉化為促進公眾利益的大規模工程。不過,自一九八○年代迄今,這種歸於公眾的利益積累很少見;少數例外包括:在一系列城市所推行的綠化與合於環保的工程,如倫敦興建奧林匹克公園、以及里約擴展大眾運輸系統。在大多數情況下,金融著力於發展更為投機性的工具與投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歷史上來看,這似乎是金融邏輯的一部分:隨著自身的增長與得勢,金融並未妥善運用所擁有的力量。喬凡尼.阿銳基(Giovanni Arrighi)便主張過,當投機性金融在一個歷史時期取得主導地位,也就表明了該時期的衰敗。

改變我們對成長與繁榮的理解

當前危機與其餘一九八○年之後的危機一大重要差別在於,投機工具所可能影響的規模。第二項重要差別則涉及更大的經濟格局:我們於今已然確認,有必要以迅速的手段抑制金融過度(financial excess),因為現行的國際條約與國家法令力有未逮。第三項差別是,全世界更廣泛地認知到,財富與貧困愈趨極端,已成了燙手山芋。我們現在曉得,由社會富裕階層所緊握的收益並不會﹁雨露均霑﹂。我們還曉得,貧困與醫療匱乏的惡果終將波及富人。

當前危機的極端性質,連同我們所認明的其他重大危機(最要緊的當屬氣候變遷)創造了設立新的經濟利益標準的時機。沒錯,我們需要新的金融制度:金融有能力創造資本,並將之有效率地分配。可是過去幾十年來,金融資本被用於極度投機性的工具,讓富有的人更富有,最終則摧毀健全的公司,儘管大多數時候這並非刻意為之。我們必須反其道而行,將金融新造的資本大規模投資於公共利益,用在製造業發展、經濟綠化等方面。

這一連串目標讓我們有機會將金融資本重新導向,用以滿足範圍更廣的需求。例如,近年來金融資本幫助無數中國人民脫貧。但這是透過投資製造業、基礎建設,以及其他物質經濟。將金融資本用於擴展物質經濟部門、用於綠化經濟,會帶來分配效果;反之,將金融資本用來製造更多金融資本,會導致財富與權力的大量集中。

原則上,認真努力將金融資本用以推展物質經濟,便是綠化這些投資的契機:鼓勵發展、使用不傷害環境的技術與做法。二十年來,我們生產財富的能力越大(此中金融是一大要角),貧困的情勢就越極端。曾經,貧窮意味著擁有或耕作貧瘠的一塊地。今日,世上有二十億赤貧的人,除自身之外別無所有。現實是,我們有能力餵飽世上每一個人,然而餵飽窮人對最為有力的經濟行動者而言並非要務,於是貧窮的事例比以前更多,而且如今也在富裕的國家中增長,尤其是美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