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芬蘭變天大右轉 給了臺灣甚麼啟示?

2015-06-03 05:50

? 人氣

芬蘭總面積共338,000平方公里,是歐洲第七大國。全國共有55,000個湖泊(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和789個島嶼,素有「千島之國」與「千湖之國」美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芬蘭是個高度工業化、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體,是唯一使用歐元的北歐國家,在未來幾年應該就很快要與西歐經濟整合,人均產出與鄰國瑞典相當,遠高於歐盟平均水準;國家主要經濟支柱是製造業部門,但集中在木材、金屬、工程、電訊和電子產業的少數類項為主。芬蘭的主力通信產業以諾基亞為代表而高度發達,號稱是全世界「網際網路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機持有量」最高國家。貿易對芬蘭而言十分重要,GDP中大約三分之一來自出口貢獻。除了木材和少數礦產,芬蘭的原材料、能源和一些工業組件,都倚賴進口。

芬蘭的玻璃工藝製造世界聞名,金屬處理工藝也相當精細;由於盛產木材,因此非常現代的家具設計和製造業,享有全球盛譽。

造就「完全希臘化」的芬蘭

人口530萬的芬蘭,產業經濟結構原本就有所缺陷,高度集中於電子業、林木造紙業、金屬工業和化工業,占全產業的九成以上,企業集中度也高,十大企業占全國出口額三成,前百大企業占七成,產品外銷目標市場也八成集中在歐洲,這種產業集中度超高現象,也與臺灣結構態勢何其相似;正因為這種高集中度的產業經濟結構使然,一旦諾基亞之類龍頭廠商企業垮台,或某大產業如林木業之不景氣,或主要市場歐洲經濟出了問題,立即就會對芬蘭造成嚴重打擊,波及影響到國內投資、就業、稅收等各個層面。

如今,這三種狀況一併發生,當然就會造成「完全希臘化」的芬蘭。

才在不久之前,北歐模範生的芬蘭經濟也陷入了「失落的十年」,正從一個有優異商品貿易順差國家,轉變成結構性赤字國家。此次大選失敗的芬蘭前總理史都博,在爭取連任的選舉期間猶然認為:芬蘭經濟停滯,祇是因為入不敷出,所以最應該要做的,祇是「撙節財政」(austerity)以及「推升通貨膨脹率」。

不過,芬蘭社會大眾及經濟市場專家都認為,史都博所提的是根本錯誤的對策,短期的財政撙節既無法解決芬蘭的根本問題,短期的刺激政策也達不到振興經濟效果,今天芬蘭所要的,就是「結構改革」,應該大幅度增加赤字支出,投資改善主力製造業部門的吸引力與生產力,降低勞動力成本,提高勞動市場參與率,增進勞動力供給數量(即工時),並延長退休年齡,改善教育品質並投資新科技,才有可能真正帶領芬蘭走出經濟停滯的泥沼。這種經濟國政之「由偏左大幅度向偏右急轉彎」的戰略翻轉願景主張,也正是中間黨黨魁席比拉這次得以勝出的最關鍵因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