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了》選摘(上):費用太多,價值太少

2015-06-15 05:30

? 人氣

《夠了》是基金教父約翰伯格給中產階級最智慧的建議。(早安財經提供)

《夠了》是基金教父約翰伯格給中產階級最智慧的建議。(早安財經提供)

我想引英國十九世紀的一段諺語,稍加更動,來做為開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些人,靠大自然和雙手餬口;這叫做工作。

有些人,靠「那些靠大自然和雙手餬口的人」餬口;這稱為買賣。

有些人,靠「那些靠『那些靠大自然和雙手餬口的人』餬口的人」餬口;這叫做金融。

就算放在今天來看,這段話說得還是太好了,把金融體系與經濟之間的關係,說得再貼切不過。

美國金融體系的遊戲規則,從來就沒變過。我把這套遊戲規則稱為「簡單算數鐵則」(The Relentless Rules of Humble Arithmetic),這個說法,是美國大法官路易斯.布蘭代斯(Justice Louis Brandeis)首先提出來的。簡單說,這套遊戲規則是這樣的:

.金融市場所產生的利潤,減去金融體系的費用,就等於投資人實際上拿到的「淨報酬」。

.因此,不管投資人在股、債市中賺到多少報酬,只要金融體系先把金融中介(financial intermediation)的費用扣下來,再把剩餘的付給投資人,那麼,如果金融體系收取的費用太高,投資人就很難存到老本。

.金融體系拿走的越多,投資人賺到的越少。

.投資人位於投資食物鏈的最下方,負責供養整個投資食物鏈,可是,這個投資食物鏈,卻向投資人收取很高的費用。

綜合上面幾點,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真相:金融體系,奪走了我們社會的價值。

當代的美國金融體系,就是如此。這種情況已經行之有年,就像金融業也已經存在幾十年,如今成了支撐美國經濟最重要的一個產業。

今天的我們,好像不需要再製造任何東西,只需要交換幾張紙,輪流持有股票和債券,然後付給金融機構一大筆錢。不只如此,我們還發明了更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為金融市場加入更多風險,最後,我們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也更高。

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合夥人兼左右手查理.孟格(Charlie Munger)是這麼說的:

大部分賺錢的活動,都會帶來極大的「反社會」效果……當愈來愈多人從事這種代價高昂的活動……一種糟糕的趨勢也會更加惡化──愈來愈多原本正正派派的年輕人才,被吸引到高薪的財富管理業,而捨棄了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的工作。

和孟格先生一樣,我也很擔心年輕的人才,大量擁進這個吞噬價值的產業。

我對大學生演講的時候,經常語重心長地勸他們。不過,我從來不會勸他們別進這一行,這一行的薪水太誘人了,光是靠說幾句話,是無法打消年輕人想進這一行的念頭的。

相反的,我要這些初生之犢們在踏進這一行之前,先想想以下三件事。正在讀這本書的你,不管你們打算從事什麼行業,我希望你們也能想想這三件事,把它們運用到你的日常生活中,讓它們幫助你看清楚:在追逐幸福與快樂的同時,你是否忘了「夠了」的道理。

賺到合理報酬的唯一方法

二○○七年五月,金融業正在熱頭上,我在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我是這麼說的:

.第一,如果你們進的是金融這一行,就要把眼睛睜大一點。你們得認清楚,企圖從客戶的身上榨取價值,日子一久,就會越來越難榨取,最後,會玩火自焚。華爾街有句老話──錢是沒有良心的。這句話固然沒錯,不過也別因為聽信了這句話,而泯滅了自己的良心,也別因為這句話,就改變自己的行為和人品。

.第二,當你們想要儲蓄退休老本而開始投資,那麼,你們一定要記得:把金融體系所榨走的費用降到最低。也就是說,你們應該投資美國與全球股市的指數型基金──也就是像我們先鋒集團這樣的基金。沒錯,這個建議的確符合我的利益,但這是唯一可以確保你們能夠從金融市場中賺到合理報酬的方法。

.第三,不管你們日後進哪一行,你們都得努力擁護那一行的專業價值觀,也就是:永遠都要把服務客戶,當做最首要任務。今天,這樣的傳統專業價值觀,正快速的瓦解中。此外,不要漠視你所屬的社區、國家和世界的「多數人利益」(greater good)。誠如威廉.賓所言,「我知道我只能活出生命一次,因此,如果我可以向其他同行生命路的人顯出任何恩慈,或做出任何善行,讓我現在就去做,不推辭也不疏懶,因為我不能在這路上再走一次。」

事後證明,我在那場演講中提出的警告,不僅一語成讖,也說得恰到時候。金融業,果然自食惡果了。

二○○七年七月,就在我演講完兩個月後,從花旗集團(Citigroup)、美林(Merrill Lynch)與貝爾斯登(Bear Stearns)等大型投資銀行開始,金融業紛紛垮台;先前金融業不顧後果所推出的高風險工具,全部灰頭土臉;許多業者的資產負債表上,資產價值紛紛蒸發。算到二○○八年年中,金融業資產蒸發的金額就已經高達九千七百五十億美元,而且數字還在持續增加中。

不管賺錢賠錢,你都是冤大頭

過去幾十年來,美國那些金融業大咖都賺到很多錢(他們從投資人身上榨取了很多不義之財)。不過,他們的財富和避險基金經理人比起來,可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避險基金經理人當中酬勞最高的前五十名,光是在二○○七年,總共賺進了二百九十億美元。如果你一年沒賺個三億六千萬美元,根本擠不進前二十五大。沒錯,對賭很大的人來說,投機(不管是在華爾街、賽馬場,抑或是拉斯維加斯)的確能帶來巨額的報酬。

據《紐約時報》報導,二○○七年賺最多的避險基金經理人是約翰.鮑爾森(John Paulson),他拿到三十七億美元的報酬。據說他的公司──鮑爾森避險基金公司(Paulson & Company)──為客戶賺進二百多億美元。鮑爾森是靠做空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靠著極為成功的投機交易,幫公司客戶賺進了大把鈔票,而他也分到很大一部分做為酬勞。有誰不羨慕他呢?

我就不會!我認為,避險基金經理人賺到天價酬勞,是一種「不對稱」(asymmetry)的結果,一點都不公平。從事投機交易的時候,賭贏的經理人固然賺得荷包滿滿,但賭輸的經理人,卻不用付出什麼代價。

比方說,假設鮑爾森公司認為,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或擔保債權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簡稱CDO)會暴跌,並進而押注且賭贏了──也就是說,在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簡稱CDS)的投機中選對邊,那麼,賭那些CDO(或CDS)會上漲的公司就賭輸了。假如賭輸的那一方輸掉二百億美元,但賭贏的經理人──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卻沒有把贏來的二百億美元全部還給客戶。就這樣,金融業撈走了大筆費用,就算害得客戶們輸個精光,他們仍然是獲益者。

為了方便你們理解,我來舉個例子。假設你投資了一檔「避險基金的組合基金」(fund of hedge funds),而這檔基金的經理人,委託另外兩名避險基金經理人,負責操作相同的額度。這兩名避險基金經理人各自壓寶在我剛剛描述的投機交易的其中一方。假設其中一個人賺了三○%,另一個人賠了三○%,那麼,買了這檔基金的你,就會剛好打平,沒賺沒賠。

問題是,你必須支付費用給那位幫你賺了三○%的經理人──比方說賺來的三○%中的二○%,也就是你所投資的金額的六%,加上他原本就收二%的管理費,所以你一共得付給他八%。另外,那位賠錢的經理人雖然操作賠了錢,但你還是要付給他二%基本的管理費。所以,平均下來(八%加二%,再除以二),你這個帳戶必須付出去的費用是五%。

還有,接下來你還得付給這檔「避險基金的組合基金」的經理人二%的費用。因此,儘管你的投資組合為你帶來的收益是零,你的本金已經損失七%了。

就這樣,金融業又贏了,投資人又輸了。

約翰伯格和他的第七本書作《夠了》(早安財經出版)
約翰伯格和他的第七本書作《夠了》(早安財經出版)

*作者為先鋒共同基金集團的創辦人,也是伯格財務市場研究中心(Bogle Financial Markets Research Center)的董事長。一九九九年,《財星》雜誌將伯格先生譽為二十世紀四大「投資巨人」之一。二○○四年,《時代》雜誌將伯格先生選為世上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本文選自作者第七本著作《夠了:回到理財初衷,跳出金錢困局》,時代雜誌這樣形容本書:「金融風暴後,最富智慧的治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