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太空競賽:中俄美日歐紛紛參賽,下個登陸月球的會是誰?

2024-05-13 17:47

? 人氣

她指出,月球引力較小,從月球發射火箭所需的燃料比從地球發射火箭要少,這也是各國將月球視為戰略資產的原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月球上的一些區域幾乎長期暴露在陽光下,因此也有可能產生太陽能。科學家希望利用近地軌道(low Earth orbit,又稱低地球軌道)上的大型衛星把能量傳輸到地球,並通過微波將能量傳送回地球。

美國太空總署(Nasa)表示,近地軌道包括高度在1200英里(2000公里)或以下的地球同步軌道。

月球南極
目前月球探索任務的重點是在月球南極尋找水冰。

印度的探月任務證實月球南極附近存在硫、鋁和其他元素。現在的重點是找到另一種可以提供營養的關鍵元素。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戈斯瓦米說:「水冰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你想維持人類定居點,你就需要水冰,因為水冰可以變成氧氣。」

在首次登月帶來欣喜之後,上世紀60年代末甚至有人開始談論登上星星。 但這不會很快發生。

「科技藝術」資深太空編輯埃里克·伯傑說:「月球是人類在近地軌道以外的有形目的地,它的重力井很低。所以相對容易到達。到達月球需要三天。到達火星則需要六到八個月。因此,月球確實是一塊墊腳石。」

2023年4月17日,德克薩斯州南帕德里島上的SpaceX星艦火箭站在博卡奇卡的發射台上
2023年4月17日, SpaceX Starship火箭從德州發射。

登陸月球需要克服重大技術障礙。

首先需要一枚強大火箭將太空人送出太空,並確保他們免受輻射。

之後的挑戰是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然後太空人要能夠返回。 一旦出現技術障礙,他們沒有任何外部幫助,甚至沒有中止任務的選項。

乘坐太空飛船從月球出發的太空人,將以每秒幾公里的驚人速度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

資深太空編輯伯傑解釋說,這是因為與從近地軌道的返回時相比,它們從月球返回時的速度會加快。

當不同國家都登上月球,其資源將會發生什麼也是一個關鍵問題。

1967年的《外太空條約》(Outer Space Treaty)規定,任何國家都不能聲稱擁有太空主權,但現實很可能有所不同。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戈斯瓦米說:「只有那些有能力登陸月球並進行開採的國家,才能擁有先發優勢。因此,我們今天沒有法律制度,去規範月球上獲取的資源如何共享。」

新太空競賽

中國計劃在2030年代建立一個可運作的永久性月球基地,會按期完成。美國則預計到2028年能夠對接月球太空站,但該計劃已經落後進度。

美國的成功很大程度取決於億萬富翁馬斯克,以及其公司SpaceX開發的星艦火箭(Starship;星舟)的能力。

2024年5月3日,嫦娥六號探測器搭乘長征五號運八運載火箭從中國海南省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5月3日,嫦娥六號探測器搭乘長征五號運八運載火箭從中國海南省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印度計劃明年進行首次載人太空飛行,目標是到2035年在那裡建立一個太空站,到2040年將一名太空人送上月球。

戈斯瓦米教授總結說:「中國的太空計劃有一點非常有趣,就是他們能夠按期完成任務。我認為中國將是 21世紀第一個能夠登陸月球的國家,達到太空研究和發展永久基地的最終目標。」

(本文根據BBC國際台《調查》(Inquiry)欄目撰寫)

 

責任編輯/李忠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