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汽車生產供過於求,政府為何還積極鼓勵造車?

2024-04-30 12:13

? 人氣

2024年4月25日。中國車展開幕期間,參觀者拍攝極氪汽車。(美聯社)

2024年4月25日。中國車展開幕期間,參觀者拍攝極氪汽車。(美聯社)

2019年,由於中國政府削減對微型電動車的補貼,中國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廠商知豆(Zhido)因銷量一落千丈而破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在,知豆起死回生。本月早些時候,該公司發布了一款名為「彩虹」的微型電動車,該車有七種淡雅色調可供選擇,其中包括「薄荷曼波」,起售價折合4,400美元左右。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得益於中國政府支持的基金和數十家其他投資者的注資,知豆去年年底重獲新生,儘管各種跡象已經表明,相對於需求而言,中國的汽車生產商實在是太多了。地方政府官員卻對知豆東山再起興奮不已。

甘肅省省長今年3月参觀了知豆在當地的工廠,知豆官網上的一篇新聞稿顯示,他在當時表示,希望知豆能夠繼續加快發展步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汽車產能過剩的問題由來已久,100多個國內品牌每年的總產量已超過全國汽車用戶的購買量。

然而,中國政府一如既往地支持知豆等公司,鼓勵不盈利的廠商繼續生產,寄望以此促進經濟成長、保護就業並擴大中國在全球電動車業務中的作用。

這種扶持(也包括對汽車生產商的補貼)導致全球市場的汽車產量增加,供過於求的局面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根據上海策略公司Automobility的產能數據和中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簡稱:乘聯會)的銷量數據,中國目前每年的汽車產能在4,000萬輛左右,但國內銷量僅為2,200萬輛左右。

這引發了殘酷的價格戰,特斯拉和其他公司紛紛在中國降價,美國和歐洲也在擔憂中國車企將向其他國家大量銷售在國內未售出的汽車。

燃油汽車的產能過剩尤為明顯,隨著中國消費者轉向電動車,燃油汽車正逐漸失寵。

但產能過剩也是中國電動車面臨的一個問題,太多的公司在爭奪市場份額。AlixPartners駐上海的汽車顧問Stephen Dyer說,去年在中國售出至少一輛電動車的品牌有123個。

儘管美國對進口中國汽車徵收高額關稅,但華盛頓方面還是擔心中國公司會試圖向美國傾銷受補貼的汽車。歐洲去年對中國電動車補貼展開調查,結果很可能是在未來幾個月內徵收進口關稅。

中國的汽車出口量在短短三年內成長了近四倍,2023年達到約500萬輛,這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美國和歐洲的擔憂。去年出口的汽車中四分之三是引擎汽車,其中許多出口到俄羅斯,不過銷往海外的電動車數量也在成長。

中國官員稱,對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批評是不公平的,中國汽車具有創新性,而且物有所值——許多汽車產業專家和外國車企高管也持這樣的觀點。美國也通過《通膨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利用政府支持性舉措來促進本國電動車產業的發展,而中國已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WTO)對該法案提出了質疑。

顯而易見的是,中國汽車行業正處於擴張模式,即使國內銷售成長已經放緩。

中國最大的汽車展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Auto China)上周四開幕,近300款電動車和插電式汽車參展。其中包括中國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小米(Xiaomi)推出的一款運動型電動轎車;小米剛剛進入汽車製造領域,計劃今年交付10萬輛汽車。

釋放「新質生產力」

中國政府很早以前就希望電動車成為主導產業,許多地方政府競相發展能創造就業的新車企。

在過去的一年裡,隨著中國經濟其他領域陷入停滯,以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呼籲地方領導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發展新車企的緊迫性有所增加。新質生產力是中國政策界的一句口號,是指需要促進高價值製造業的發展。

總部位於德國的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在今年4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政府對該行業的支持包括為汽車製造商提供低於市場利率的貸款和折扣價格的鋼材和電池。

該研究所援引比亞迪的年報稱,比亞迪在2018年至2022年期間獲得了約35億美元的政府直接補貼。比亞迪是中國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該公司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根據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中國經濟政策研究員Scott Kennedy提供的最新估算,從2009年到2022年,中國用於支持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補貼總額約為1730億美元,包括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AlixPartners的Dyer稱,去年中國市場上只有四個電動車品牌的銷量超過40萬輛,根據特斯拉(Tesla)的歷史財務數據,40萬輛銷量被視為電動車的盈虧平衡點。這四個電動車品牌分別是比亞迪(BYD)、特斯拉、埃安(Aion)和五菱(Wuling)。

近年來,一些中國電動車企先後倒閉,高層官員在公開場合不時作出該行業需要進一步整合的表態。

今年3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中國將鞏固擴大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

不過李強同時也強調了中國政府繼續投入資金推動製造業高端化的意圖,並在報告中多次提到了「新質生產力」一詞。在經濟優先事項上聽從中國政府指示的地方政府紛紛做出響應,扶持本地的汽車製造商。

扶持困境中的企業

今年2月,中國中部城市鄭州市誓言要培育「新質生產力」,並打造「新能源汽車之城」,力爭新能源汽車年產能達到70萬輛。

一個月後,鄭州一家具有政府背景的實體暫時接管了海馬汽車(Haima Auto)在當地的資產。海馬汽車在當地擁有近3,000名員工和工廠。一份公司文件顯示,今年前三個月,陷入困境的海馬銷量不到2,000輛。

上述託管協議為期五年,為海馬汽車提供了相當於2,750萬美元的現金。海馬汽車表示,將集中精力提振對俄羅斯和越南等市場的出口,以推動成長。

與此同時,知豆則沉浸在近期重組帶來的愉快氛圍當中。一段現場影片顯示,在4月中旬舉行的一場座無虛席的活動上,公司創始人鮑文光高舉雙手,大聲喊道:「知豆終於回來了!」

據報導,甘肅省省長任振鶴参觀了知豆的工廠,他當時表示,希望知豆能在提高「新質生產力」方面發揮作用。

2014年至2017年間,知豆生產的電動車一度成為中國最暢銷的電動車之一。當時該公司主營微型電動車,購買這種小型電動車可以獲得政府補貼。

隨後,中國政府終止了小型電動車的補貼政策,希望激勵車企生產續航里程更長的電動車,導致知豆銷量下滑。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 Group) 營運的線上司法拍賣平台的文件顯示,知豆當時並背負了約2.5億美元的債務。

去年10月,在國有企業中國長江三峽集團(China Three Gorges)的一家子公司和中國汽車製造商吉利(Geely)的參與下,知豆進行了重組。該公司目前的目標是到2026年每年銷量翻一倍,到2028年推出16款新車型。該公司計劃將甘肅工廠的年產能擴大到30萬輛,並「積極開拓海外業務」。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