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恆君觀點:「馬習二會」與中國民主之漸進轉型

2024-04-21 07:10

? 人氣

2024年4月10日,我國前總統馬英九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進行馬習二會。(AP)
2024年4月10日,我國前總統馬英九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進行馬習二會。(AP)

此種普世性的態度,不僅是對中國大陸的回應、鼓勵與牽引,亦有利於臺灣本土減輕戰爭陰影並淡化黨爭。畢竟,對於普世民衆而言,避免及解脫人爲的政治漩渦,方能更好地迴歸生活本身。譬如,當臺灣當局今年1月開始實施義務兵役延長制(從四個月延長至一年),隨即遭到年輕世代的不滿。其普遍不願將飛揚之青春託付枯燥的軍旅訓練,更不願以自身性命充當兩岸之間的「炮灰」。目前剛剛發生的臺南陸軍入伍新兵逃離事件(4月11日),疑是與此情勢有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 「走向共和」的再度契機

「馬習二會」結束之後,從中共官媒對其至今頗爲積極的事後評論來看,同樣亦可觀察到: 習近平似乎已傾向於拋棄武統政策,而更願集中精力於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建設及「民族復興中國夢」。其在講話中,不僅對「武統」閉口不談,甚至沒有提及「和平統一」的大致日程;而是反覆強調心靈契合及情感交流,甚至也「樂見」大陸民衆多去臺灣看一看。

衆所周知:一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歸根結底離不開憲政民主、文化傳統及公民意識的合力。而因文化政治傳統及公民意識等尚未充分準備,中國大陸在百年以來,已經陸續失去了三次重要的憲政建設機會:即民國初期宋教仁的被刺殺(1913)、南京國民政府抗戰後的行憲失敗(1945-1948),以及「六四運動」所要求的社會轉型(1989)等。而從長遠看來,這正是困擾中國產業升級、社會發展(特別是本國民衆自由及社會福利保障制度)、融入國際主流社會的最主要根源。

與此相對,敗退海峽對岸的蔣經國總統卻在執政後期吸取經驗、審時度勢,並迫於內外壓力而使臺灣經由威權政府的決意改革,最終成爲一個民主憲政的華人社會。此項壯舉不僅於歷史角度成功破除了秦制二千年的思想羈絆,也在現實發展中以生機活力、多元創造性等令海內外各界人士刮目相看。倘若目前的臺灣能於整體上克服激進的「臺獨」分裂主義,其對大陸社會民主轉型的促進與幫助,將遠遠大於兵戎相見。

這是因爲:畢竟,中國大陸由於意識形態長期的保守封閉,再加以歷史上經濟建設的貧困落後,無論從官方到民間,均並未完全消化鴉片戰爭以來的恥辱情結;而其面對以西方爲首的普世民主規則的猶豫、疑懼,以及某種源於自卑性的傲慢,則首先最大限度地需要同文同種、分割歷史並不長久的海峽對岸,進行善意的鼓勵與牽引。

並且,即使目前共產黨有心進行自身內部的種種改造,亦面臨著重重難題:在唯上負責的實質性的一黨體制之內,無論全國人大、政協代表或公共媒體等,均難以形成有效的民主監督;而隨著「團派」的湮滅與「紅二代」勢力的削弱,黨內的流派制衡更是無從談起。相比之下,歷史上曾經兩次與共產黨在「國家貧弱」或「國難當頭」之際不計前嫌、進行合作的中國國民黨,似乎沒有直接的「顛覆政權」風險,並且亦是「民族振興」框架下經驗豐富、值得信任的「老大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