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幸好國家警報沒有害死人

2024-04-18 06:00

? 人氣

花蓮發生芮氏規模7.2地震,導致位於花蓮市區的天王星大樓嚴重傾斜。(顏麟宇攝)

花蓮發生芮氏規模7.2地震,導致位於花蓮市區的天王星大樓嚴重傾斜。(顏麟宇攝)

2024年4月3日花蓮大地震規模達到7.2級,是臺灣自25年前921地震後的最大地震,不幸中的大幸是地震造成屋內罹難的人數僅有一人,這和前幾次大地震有很大差別。其原因除了這次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較少之外,會是中央氣象署近年對手機推播「國家級警報」發揮的功效嗎?該警報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家警報內容都是對的嗎?

這次花蓮大地震的國家級警報內容是:[地震速報 Earthquake Alert]04/03 07:58左右花蓮地區發生顯著有感地震,慎防強烈搖晃,就近避難「趴下、掩護、穩住」,氣象署。此警報的前段是通知地震發生時間、地點,讓人提早幾秒鐘作應變,幫助很大,後段是建議「趴下、掩護、穩住」三個步驟,則合用的人不多,這可從震後流傳的影片得到證明。例如有十幾個人匆忙逃出早餐店後房屋倒塌、捷運車廂劇烈搖晃使坐立的乘客都不安穩、機車騎士在震盪的橋上停車不敢動、在山邊的民眾對山崩驚呼連連、落石砸向的車輛……這些驚險的影片中,沒有一個人是趴下找掩護,而且在那些情境即使是趴下、掩護、穩住都沒用幫助,部份情況還可能害命。就像十幾個人逃出早餐店的那段影片,如果他們依照該警報的指示趴下、掩護、穩住,而不是如影片所見的逃出,幾秒鐘之後就會被倒塌的房屋重壓。幸好他們沒有聽從國家級警報的建議,幸好國家級警報沒有害死人!

921地震倒塌的光復國中北棟教室(圖:作者提供)
921地震倒塌的光復國中北棟教室(圖:作者提供)

此次地震發生時還是有很多人趴下、掩護、穩住,是多數在校的中小學生,遵循平常地震演練而躲入桌下,算是地震教育成功。但這樣的成功,正是令人憂心多年的狀況,因為921地震時,很多學校建築「二樓變一樓」,包括筆者女兒的國小教室,一樓柱子倒伏,二樓地板貼近一樓地板,如果當年地震發生在上課時段,室內的人又都躲到桌下的話,結果會是極為淒慘的「全班師生全滅」,而且不只三、五個班,或許上百個班。請到霧峰的地震博物館看看,還保留著三層樓疊在一起的教室,到了現場如果能想像每間教室平常都坐著三、四十位學生,惻隱之心較重的人應該會不寒而慄。雖然近年來老舊教室大都已改建或補強,比較不擔心大地震會導致大批學生受困於教室,但如果學生在其他場所遇上大地震,還一昧的躲入桌下,後果可能不妙。如果教育內容錯誤,當教育成功便是造孽、罪過,甚至是災難。

請再看一個實例,2023年2月土耳其敘利亞大地震,有一對小姊弟被壓在混凝土地板的縫隙中,那空間剛好只容姊弟二人身軀,如果地震發生時他們躲入桌下,再被擠壓,其身軀必定會受到桌子的傷害,桌面越厚,傷害越深,如果桌面下有抽屜,恐將致死。所以「趴下、掩護、穩住」可以用在房屋不會倒,屋內物品可能掉落擠壓的情況,但房屋可能倒塌時,這樣做反而可能奪命。

921地震後,國人深知大地震的可怕,政府也積極宣傳防災,但無法理解的是,國家級的地震防災警報,在眾多國人生死關頭當下的建議,多年來就只有「趴下、掩護、穩住」這樣一招,這是怎樣的智慧思考?有合理的解釋嗎?筆者兩年前就有相關質疑,但未受理會,請參見《遇上大地震「趴下、掩護、穩住」一招能打遍天下?》

跟隨日本躲桌下的地震防災宣導有錯嗎?

地震防災教育做得最好的日本,也都是教學生、民眾要躲入作掩護,本國政府也跟著用,有問題嗎?這裡面有一些誤會。首先要了解臺灣和日本建築的特性不同,日本多數二層樓左右的民居建築,早期是木造,現代大多是輕結構,當木頭或輕結構建築倒塌時,稍具強度的桌子還撐得住,就可以給人避難空間,加上日本不少民眾有準備飲水、食物、防寒衣物的防災包,可維持幾天等待救援,所以地震時趴下找掩護是不錯的對策之一。對比臺灣的房屋多數是厚重的鋼筋混凝土,防災包的準備也不多,基本條件和日本不同,臺灣照著做會有問題。

關於日本也有鋼筋混凝土建築,接著要了解的是,日本很早就要求建築的耐震度,1981年所頒訂的建築新耐震基準,就要求建築物可承受地震達到 6 級不會倒塌[1],所以建築倒塌的可能性較小,可以比較放心的躲在桌下。此外日本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又陸續修改法規,有《建築基準法》、《密集市街地防災街區整備促進法》、《都市再生基本方針(第三次決定)》、《住宅品質確保促進法》等[2],不僅提高耐震要求經得住 6 至7 級地震搖晃而不坍塌,尤其是商務樓,要求 8 級地震不倒[3],也加強整體規劃、增設中間檢查制度,甚至要求新建房屋提高瑕疵擔保年限到20年 (重大項目保固20年),建商會更注重施工品質。

相較於臺灣在1999年921地震後,新的耐震係數在2002年才修法完成,2003年之後取得的建築執照才適用新規定,況且該新耐震係數並未高於日本1981年的標準,等於是說臺灣20年房屋的耐震度並不比日本40年的房屋高。又雖然臺灣這五、六年來,建築耐震法規也漸往日本靠攏,但符合最新耐震規定的房屋還不多。整體而言,現階段日本房屋的結構強度優於臺灣,所以不應該說日本有怎樣做,臺灣跟著做就沒錯。

況且,最重要的一點,日本主要的地震防災宣導,大致是說明各情況可能的危險,再提醒各情況的應對方法,並沒有強調特定動作,須因地制宜,躲入桌下只是眾多應對建議之一,細節請參見日本總務省消防廳的地震防災手冊,其首頁的首要介紹就是「當地震發生時,每個人不要驚慌,採取適當的行動,以盡量減少損失,這一點極為重要。為此,每個人都必須提高對地震的認識,並學會在發生地震時的正確心態,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從容應對。」

日本主要的地震防災宣導,大致是說明各情況可能的危險,再提醒各情況的應對方法。(作者提供)
日本主要的地震防災宣導,大致是說明各情況可能的危險,再提醒各情況的應對方法。(作者提供)

國家警報沒有檢討機制

據上,日本有不少建築是採輕結構,以及建築耐震等級較高,崩垮的傷害性較小,故在大地震當下,躲入桌下作掩護還算安全,所以會是眾多避難建議之一。對照臺灣,老舊建築比率高,耐震等級較低,房屋倒塌的可能性較高,躲入桌下反而會限縮生存空間,且地震時的處境千百種,趴下找掩護不見得做得到,也可能有反效果。請再看一次前述十幾個人從早餐店逃出的影片,如果那群人是乖學生,即使不在學校也都聽從國家警報而趴下找掩護,會有多悲慘?該警報的後段差一點害死人一群人,在此之後的地震警報內容卻依然相同,難道要等出人命才要檢討嗎?

最後補充說明,「趴下、掩護、穩住」不是不好或不能用,只是政府不應該要全國人民都只用這一招應對大地震;大地震就像大魔王,威力十足且深入各角落,要人們用簡單的一招三步驟就全擋住大魔王,通常只出現在童話故事或卡通情節。如前述,趴下找掩護是地震時房屋不會倒,擔心屋內物品掉落擠壓的可行對策,其他的處境就要有不同的對策。那問題來了,怎麼知道房子會不會倒?如果不是趴下找掩護,那又有什麼對策?這兩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更不會有標準答案,須因人、因地制宜。下方兩個觀念,或許有助於防災,敬請參考。

觀念一:平安不是理所當然自動來

想要安全度過大地震搖晃的一分鐘,需要準備多久?如果只是要趴下找掩護,那只要練習一次約幾分鐘;如果要固定家中的櫥櫃,找材料與施做可能需要幾天;如果要知道房屋結構強度是否安全,請專業機構檢測需要幾個月;如果要補強大樓結構,徵詢多數住戶同意並出錢,或許要幾年;如果要找地質穩固、遠離斷層帶、周圍無高樓的土地,再挑選優良建築師、營造廠後,自地自建高強度的住宅,大約要準備一、二十年。由此可知,對付不知何時發生的大地震,想要越安全,準備就要越多。又多數人不會整天全年窩在家裡,會外出上班、逛街、爬山…等等,也都有可能遇上大地震,這又要有不同的準備。如果不努力做準備,大地震來時的性命安危,只能由運氣決定。平安不是理所當然自動來,要怎麼收穫就要怎麼栽。

另外,學習地震基本知識再配合防震準備,可以更從容面對大地震來襲。以筆者的經驗,這次花蓮大地震,收到國家警報後的兩三秒,感受到明顯的垂直震波,再幾秒後有漸大的橫向震波,此時便判斷是個致災性大地震,但自身安全無虞,所以就坐等平靜。這樣的對策,是基於地震垂直波比橫向波的傳播速度快,衰減也較快,所以垂直波與橫向波相隔的時間越短,表示距離震央越近,又在花蓮發生的垂直波經過長途衰減,到達筆者所在的台中市還相當明顯,表示規模不小,依經驗判斷大概與921地震差不多,而自家房屋在921時未受損,且震後還加了鋼柱強化結構,所以無倒塌之虞,再因當時身旁無物品會墜落或傾倒,所以什麼都沒做,就靜靜坐著祈禱災區民眾平安而已。

觀念二:將「安全管理」進化到「風險管理」

這在臺灣是新創觀念,需要先花點時間從大家熟悉的事務談起。我們從小被教導要注意安全,也有很多安全法規要求遵循,例如交通安全規則,但人們談到交通事故問題,通常感嘆的是馬路很危險、行車風險很大;「風險」與「不安全」不大相同,目前臺灣社會大都是用「注意安全」去解決「風險問題」,會有落差。「安全管理」與「風險管理」的目的都是求平安,差別在於前者注重的是將不安全事項管理成安全狀態,後者注重的是在平常安全時期就要找出危險事項,管理成較低危險的狀態。

例如政府對行車超速的安全管理,是先評估各路段的坡度、曲率、車道寬、其他車輛人員交錯使用的複雜度等因素,再設限速標誌,並有超速罰則與取締。如果進化成風險管理,除了該安全管理之外,至少還要考量各路段周圍環境造成的視野、可視距離與駕駛速度感的影響,以及當地可能的強陣風、濃霧等因素,也要對超速案件作分析,檢討出速度管制成效不佳的原因,改善完之後再從頭找出各危險因素,再做應對、分析與檢討的循環。風險管理會比安全管理周全,相對的,付出也比較大。

回到地震問題,過去安全管理的觀念,大致就是注意安全,看到哪裡有問題就防哪裡,沒看到的就等看到再說,國家警報「趴下、掩護、穩住」就是代表作之一。地震風險管理的觀念,則要居安思危,將各種危害因素找出來,分析原因再盡早解決或改善,並以自己或他人經驗做檢討,周而復始循環做。或許有人質疑,不是說地震是大魔王,對於地震的風險怎麼只有提醒這幾句話?並不是本文敷衍,而是像日本的緊急地震速報,出現在該國民眾手機的訊息,只通知哪裡發生地震要注意,對外國人或許會額外提醒不要慌張,就近到安全場所避難,不會具體要民眾怎麼做,畢竟每個人的處境不同,如果強調特定的動作,對該特定相關的人有用,但可能導致其他人不利,所以只能原則性提醒,具體作為就要各自衡量自身處境來應對。至於具體防災作為的指引,可以參考前述日本總務省消防廳的地震防災手冊網頁,內容詳實也務實,值得學習。

台日兩國地震警報比較。(作者提供)
台日兩國地震警報比較。(作者提供)

結論與建議

面對大地震,「趴下、掩護、穩住」是有用的應對方式之一,但不適合全部的人,不應該是國家警報唯一的建議動作。雖然日本的防震宣導也有這項建議,但臺灣的建築特性與之不同,且日本政府對地震發生時的對策建議,分門別類因地制宜,趴下找掩護只是眾多建議之一。相較之下,本國政府推播的國家級警告,唯一建議「趴下、掩護、穩住」,顯得不理智而可能誤人性命。

面對大地震,人類非常脆弱,如果我們事前能多做一分準備,就多一分強化;多了解一些地震知識,地震當下就少一些慌亂;多懂一點建築物的耐震度,就可早一點決定是否要對房屋結構補強;當建築結構不佳,早一點補強只需花費幾根鋼柱的小錢,若不補強,就是賭上整棟房屋的價值,還有全家老小的性命;當老舊建築補強無用時,早日重建,就可早日安心睡覺、生活。

另大地震除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外,也會影響國政運作與企業經營,尤其是萬一大地震發生在北部政經機構密集區,不僅災區人民受難,全國百姓也都會深受影響。請不要認為百年來都安全,明年也會同樣安全;既然可能不安全,為何不先做準備?臺灣的政府機關與商業機構密集設立在在台北市、新北市,如果不是需要就地服務或就地取材等當地性經營,何必都擠在這兩個市?這好像把多數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國家級的風險意識不是很高。我們常祈求平安無災,如果同時能務實、踏實的做好防災準備,祈願會更容易實現。

 

註:

[1] <從防震管理機制論我國建築安全修法方向之研析 >頁7,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法制局 陳耀東 撰 中華民國 111 年 10 月

[2] 《借鏡日本 台灣防震準備做好了嗎?》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2016/05/30  

[3] <從防震管理機制論我國建築安全修法方向之研析 >頁8,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法制局 陳耀東 撰 中華民國 111 年 10 月

*作者為風險管理講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