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將伊崮喜瀾觀點:AI與原住民智慧的對話 — 科技與文化交織下的倫理思辨

2024-04-20 06:30

? 人氣

金山高中原住民藝能班表演活動。(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金山高中原住民藝能班表演活動。(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AI浪潮與原住民智慧的邂逅

AI的浪潮席捲全球,重塑人類的理解和處理知識的方式。然而,當這股科技巨浪遇上原住民傳統知識的汪洋時,卻激起了層層漣漪,引發了一場關於文化理解、倫理責任和跨學科合作的深刻思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原住民知識的複雜性與AI的挑戰

原住民傳統知識是流淌在部落歷史長河中的智慧結晶,飽含豐富文化的內涵和生態智慧。這些知識不僅以母語的形式口口相傳,更融入了儀式、象徵和日常實踐之中。對於AI而言,理解和處理如此複雜且多元的知識體系(規範與禁忌),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計算資源的需求與AI理解原住民智慧的瓶頸

目前,即便是最先進的大型語言模型,例如 Meta LLama-70b 或 Groq 的版本,也難以完全捕捉原住民知識的精髓。這些模型動輒擁有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的參數,對計算資源的需求非常龐大。以 GPT-2 這樣具有 1.5B 參數的模型為例,它需要約 6GB 的 RAM 來存儲這些以 Float32 格式表示的參數。而當前領先的開源模型,如 LLaMA2、Falcon 和 Guanaco,參數量更是高達 65B,需要約 260GB 的 RAM,這還不包括儲存輸入和輸出數據所需的額外內存(許恆修,2023)。面對如此龐大的計算資源需求,我們不禁要問:對於原住民傳統知識的特性而言,這些具備口傳、隱喻與轉喻為特徵的符號,真的能夠通過降低模型權重精度來解決嗎?

恐怕,這樣的技術手段雖能換來更快的推理速度和更小的內存需求,卻無法真正突破 AI 理解原住民智慧的瓶頸。

原住民知識與西方科學的本質差異

事實上,原住民傳統知識與西方科學在本質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原住民知識體系通常建立在豐富的母語符號之上,這些符號不僅傳遞著象徵的訊息,更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宇宙觀(阿將伊崮喜瀾,2020)。對原住民而言,萬物皆有靈性,人與自然是一個互聯互通的整體。這種整體觀念滲透在他們的語言、儀式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態智慧。 

相較之下,西方科學則更強調線性思維和因果關係,注重將複雜問題分解為單獨的變量,並通過嚴謹的實驗和數學建模來揭示其中的規律(Aikenhead 與 Ogawa,2007;Stevenson,1997)。這種還原論的方法雖然在理解自然規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面對文化和生態等複雜系統時,卻常常顯得力不從心,尤其在面臨氣候變遷的當下。

文化敏感度:打開原住民智慧之門的鑰匙

AI 要真正走進原住民智慧的殿堂,需要一把文化敏感度的鑰匙(Thomas,1997;Weaver,1999)。這把鑰匙首先需要對原住民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和尊重。AI 模型在訓練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其文化背景、傳統實踐和獨特的母語語意的脈絡,方能準確地解讀和呈現原住民知識的內涵。這不僅需要語言層面的直譯,更需要對文化符號和隱喻與轉喻有著敏銳的洞察力。 

多模態學習與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 

多模態(multimodal)學習策略和跨領域的合作是打開原住民智慧寶庫的重要工具(Gandhi等,2023)。透過綜合運用文字、音訊、圖像、視訊等多元數據,AI 可以更全面地捕捉傳統知識的多個面向。而與原住民社群的密切合作,更是獲取第一手知識和理解文化脈絡的不二法門。唯有跨越學科和文化的藩籬(阿將伊崮喜瀾,2018),AI 才能真正汲取原住民規範與禁忌的養分。

倫理責任:AI與原住民文化交匯點上的指引燈塔

在 AI 與原住民文化的交匯點上,倫理責任的燈塔不可或缺。我們必須時刻警惕,不讓科技的力量侵蝕原住民的文化主權。保護原住民智慧財產權,尊重其文化傳統,避免誤解和挪用,是每一個參與者的責任。唯有在倫理的指引下,AI 才能成為傳承和弘揚原住民文化的有力助手。

AI與原住民智慧對話中的挑戰與局限

同時,我們必須認識AI 在理解和傳承原住民智慧的過程中,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局限。被稱為原住民知識的規範與禁忌的獨特性、多樣性和動態性通常以口頭傳承、儀式舞蹈、物質文化等非結構化的形式存在(林昭光等,2010),因此,對 AI 模型的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難以被直接輸入到AI系統。其次,原住民智慧高度依賴於特定的文化語境和價值體系,AI很難全面理解其中的奧妙。最後,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和權力失衡,原住民社區對外界分享傳統知識往往抱持謹慎態度,加上耆老嚴重凋零等,這些皆為AI學習和運用帶來挑戰。

面對這些困境,我們需要探索創新的路徑和方法。建立多模態的知識表徵方式,將口述歷史、影像資料等納入AI系統;加強跨學科合作,融合人類學、民族學等視角,提升AI對文化語境的理解;建立平等、互信的夥伴關係,尊重原住民的知識主權和文化機密,或許能為AI學習傳統智慧開啟新的可能性。單純依賴大規模的語料庫和強大的計算能力,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我們需要發展出更加精細、靈活、適應性強的 AI 模型,方能深入理解各族的文化脈絡,捕捉知識的微妙差異,並與部落社群保持持續的對話和互動(Iku-Silan等,2023)。

建立信任與合作:AI在原住民文化傳承中的應用基礎

AI 在原住民文化傳承中的應用,也需要建立在充分的信任和合作基礎之上(Anderson等,2016)。我們必須確保原住民社群在這一過程中擁有充分的話語權和決策權,並能夠根據自身的文化價值觀和發展需求,主導 AI 技術的應用方向。只有在尊重原住民主體性的前提下,AI 才能真正成為文化傳承的有益工具,而非文化殖民的幫兇。

展望未來:AI與原住民智慧和諧共生的新時代

AI 與原住民傳統智慧的對話還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這需要我們秉持開放、包容、謙遜的態度,傾聽原住民的聲音,學習傳統智慧,並與之攜手,共同開創一個科技與文化和諧共生的新時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發展更加先進、靈活的 AI科技,更要培養深厚的文化素養和倫理意識,以確保 AI 真正成為造福人類、豐富多元文化,以及適應氣候變遷的力量源泉。

*作者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應用科技研究所 工學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