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華觀點:中國的「生產過剩」是個偽命題,如果......

2024-03-22 06:40

? 人氣

貿易是有規則的

國際貿易過程中,如果想永遠保持霸權的地位,不僅是很難的,也是不現實的。 健康的國際貿易,會自然避免兩種情景。一是該國的出口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不以他國利益為代價。以中國的威權主義經濟制度為例,中國企業能從省級和中央政府獲得各種補貼,如地方政府為電動汽車公司提供風險投資和土地稅收減免。這讓企業能人為地壓低價格,形成不公平的市場競爭,而如此出來的產品,到國際市場特別是西方的市場經濟社會去競爭,分明就是一種不對稱的競爭關系。而這種關系帶來的價格優勢又直接會對接受國那裡的製造業會產生毀滅性的打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換言之,如果中國努力去實現與國際市場經濟看齊, 以法治而不是黨治為准則,那剩余生產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這中共並不願意如此去做,而是有意地在國際貿易中去強化這種不對稱的關系。借用金燦榮的話,中國的國際貿易追求的是另外一種雙贏,「我贏你的兩倍」。

健康的國際貿易同時也應該幫助產品接受國提高技術能力。僅僅賣產品是不夠的,應該把轉移一部分技術給接受國。因為只有這樣,接受國才能更容易接受中國的產品。 這就如同80年代以來西方企業在中國的活動一般。佔技術優勢的西方企業和購買西方產品的中方,始終有一種博弈。 而現在,中國跟其他發展中國國家也存在這種博弈。而中國如果僅僅以賣出自己的產品為目標,不讓接受國獲得技術轉讓、培訓的惠利,那肯定無法擴大那裡的市場。

總之,如果中共願意繼續走鄧小平的改革之路,向法制的市場經濟靠攏,那產能過剩不是一個大問題。但習近平政府顯然不是這樣看待國際和國內環境的,更是不願意遵守通用的規則的。

*作者為徳籍華人政治學者,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本文原刊德國之聲,授權轉載。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