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隆中對」與南征:《華麗的貴族時代》選摘(1)

2024-03-25 05:00

? 人氣

建興三年春天,諸葛亮親自率軍南征,兵分三路,深入異族居住地,即《出師表》所謂的「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圖/IMDB)

建興三年春天,諸葛亮親自率軍南征,兵分三路,深入異族居住地,即《出師表》所謂的「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圖/IMDB)

劉備從一個「逃難英雄」或「國際傭兵」,最終能成為一方之霸,乃諸多歷史因素匯聚而成。關鍵因素之一,是在荊州得到許多謀士的輔佐,其中最重要的人物,無疑是諸葛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諸葛亮(一八一—二三四),字孔明,琅琊郡陽都縣(山東沂南縣)人,父親早逝。漢末動亂,諸葛亮與弟隨叔父南遷到荊州避難,叔父死後隱居隆中十年。劉備投靠劉表,在荊州前後八年(二○一—二○八),廣結各地人士。經名士徐庶、司馬徽的推薦,「三顧茅廬」訪求諸葛亮為謀士。這時是建安十二年(二○七),官渡之戰後七年,赤壁之戰的前一年;諸葛亮二十七歲,劉備已四十七歲。

諸葛亮向劉備分析天下形勢,他認為華北的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只有荊州與益州尚有可乘之機。如果能「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成鼎足之勢,再等「天下有變」北伐中原,「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諸如此類的形勢分析,在當時的群雄陣容裡可說屢見不鮮。七年之前,孫權剛繼位時,魯肅也曾向孫權分析華北已不可爭,先據江東鼎足而立,再全據長江、進圖天下,被稱為有名的「江東對」。其他各式各樣的謀劃,不勝枚舉,只不過歷史的發展讓「隆中對」為後世所津津樂道。

諸葛亮確有高瞻遠矚之處,劉備在當陽被曹操所追擊時,想要投靠蒼梧太守吳巨。經魯肅建議暫往夏口,派諸葛亮與魯肅一同去拜見孫權,促成孫劉同盟,而有赤壁勝戰。雖然說抗曹大計早在孫權規劃之中,但把逃難集團搖身一變成為孫劉同盟軍,戰後並奪取荊州南部四郡為地盤,諸葛亮居功厥偉。

此後劉備維持與孫權聯盟,而西進益州,北奪漢中,跨有荊、益,逐步實踐「隆中對」的規劃。不過後來關羽被殺,夷陵再敗,蜀漢無法再保有荊州了。劉備死後,諸葛亮受命輔政,「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縱然與孫吳已有深仇大恨,但是諸葛亮堅持理性務實的路線,毅然再恢復與孫吳的聯盟,其執政方針仍然依「隆中對」——「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伺機北伐。

諸葛亮治蜀

諸葛亮執政之後,首先要面對的是內部各派勢力的調和問題。劉焉、劉璋父子治理益州,簡選來自南陽三輔地區的流民為「東州兵」,以跟隨自己的親戚故舊為核心集團,可稱之為「東州集團」,壓制益州士族與土著豪強,衝突不斷。建安十六年(二一一),益州土豪出身的張松建議劉璋,邀請劉備入益州幫助攻打漢中,實際上是想藉機顛覆劉璋。後來劉備果然奪取益州,然而益州人士的地位,並未因而得到明顯的改善。

劉備以追隨自己的荊州班底為統治核心,可稱之為「荊州集團」,但對於劉璋舊部的「東州集團」也十分禮遇。至於對益州土著則軟硬兼施,不馴者加以壓制,順服者才加以拉攏。諸葛亮雖然大致延續劉備的人事政策,但也特意引用更多益州人士。

四川成都武侯祠。(作者提供)
四川成都武侯祠。(作者提供)

基本上,蜀漢政權的結構在劉備入蜀之後(二一四—二二三),中央地方要職都由荊州、東州集團所掌握。諸葛亮執政之後(二二三—二三四),中央朝官仍然以外來者居多,但是丞相府幕僚則增加不少益州人士;地方郡守除少數重要的郡之外,多由益州豪族出任。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主政時期(二三五—二五二),也有不少諸葛亮拔擢的益州人士任職中央。

面對內部各種不同的勢力以及複雜的人民,諸葛亮嚴明法令,制定新法令「蜀科」為執法的依據。他以身作則,「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同受輔政的李嚴以運送軍糧失職卻又推卸責任,被貶為庶民;諸葛亮賞拔的馬謖,在北伐中違反軍令導致兵敗,諸葛亮為展現不徇私,遂「揮淚斬馬謖」。這是大家都耳孰能詳的故事。

諸葛亮又推行許多獎勵農商的政策。四川盆地土地肥沃,自戰國時代李冰為秦開鑿水利工程都江堰以來,農業相當發達。但都江堰已年久失修,諸葛亮徵調民丁加以維修,使成都平原更為富庶。同時又在漢中屯田,解決軍糧民食問題。四川紡織業興盛,特設「錦官」督導,「蜀錦」遠近馳名,還大量外銷魏、吳二國,增加財政收入;蜀國滅亡時,國庫甚至還存有「錦綺綵絹各二十萬匹」。蜀漢煮鹽業也十分發達,以「火井」煮鹽,設有鹽府校尉專責管理,「利入甚多,有裨國用」。由於農工產品豐沛,商業也很活躍,成都成為富商大賈聚集的大都會。文學家左思的作品《蜀都賦》,形容成都「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重,羅肆巨千」。

「七擒孟獲」的南征

蜀漢的南部當時稱之為南中,即今日的雲貴高原一帶,由於地形複雜、交通不便,自古以來就是民族極為複雜的地區。今日中國政府經過調查,宣稱國內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其中半數以上分布在這一地區。春秋戰國以來,史書稱當地土著為「濮人」,因族類繁多,又有「百濮」之稱;漢代統稱這一帶的人民為「西南夷」;東晉南朝到隋唐時期泛稱之為「獠人」。後世「青面獠牙」一詞,就是形容異族獠人的猙獰形象。

「木牛」、「流馬」復原模型。(作者提供)
「木牛」、「流馬」復原模型。(作者提供)

秦漢以來雖然在這裡設官置郡,實際上控制力十分薄弱。劉備入蜀之初無暇經營,只設立庲降都督羈縻而已。劉備病逝,南中酋帥以雍闓為首,紛紛起兵叛亂。諸葛亮在統治稍微穩固之後,若要揮師北伐必須要安定後方,因此就積極規劃出兵南征。

蜀建興三年(二二五)春天,諸葛亮親自率軍南征,兵分三路,深入異族居住地,即《出師表》所謂的「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不過,這次南征,除了鎮壓叛變首謀雍闓之外,對於其他異族都採取慰撫懷柔的方式。譬如為使土豪孟獲降服,活捉孟獲後,「乃赦獲使還,合軍更戰。凡七虜七赦,獲等心服」(《華陽國志.南中志》),後來《三國演義》把它改寫成精彩的「七擒孟獲」的故事。

事實上,對於這些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異族,蜀漢根本沒有能力統治他們,也沒有統治的必要。只要不叛變,多少收一點稅,就可大功告成了。因此諸葛亮只花費半年,安撫益州南部各個部族之後,就快速地收兵了。不過,諸葛亮確實能收攬人心,不但從南中挑選了一萬餘名的兵士編入蜀軍,稱為「飛校」,還使孟獲領兵參加北伐。附帶一說,漢族對此地區的開發要在明代以後,今日雲南、貴州一帶,流傳許多關於諸葛亮南征的傳說,絕大多數是後來的人杜撰、附會的,與史實無關。

魏晉南北朝(立體模擬)。(聯經出版提供)
魏晉南北朝(立體模擬)。(聯經出版提供)

*作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本文選自作者著作《華麗的貴族時代:魏晉南北朝史》(聯經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