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功臣直言不諱 林本堅:美國《晶片法》如何傷害台灣?

2024-02-27 18:30

? 人氣

清華大學半導體學院院長林本堅。(資料照,柯承惠攝)

清華大學半導體學院院長林本堅。(資料照,柯承惠攝)

台積電前研發副總林本堅與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27日在《Project Syndicate》共同撰文〈美國的晶片法如何傷害台灣〉(How America′s CHIPS Act Hurts Taiwan),深入剖析美國總統拜登在2022年8月9日簽署的《晶片法》(CHIPS Act)為何不但無法扶植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反倒讓台積電領先全球的實力遭到削弱,甚至讓全球的半導體產業都更加脆弱。林本堅與史欽泰認為,台灣與美國都將承受立法時未能預料的後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誰是林本堅?

林本堅2008年成為美國國家工程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院士、2014年當選台灣中研院院士,台積電退休後在清大半導體研究學院擔任院長。在台積電曾官拜研發副總的林本堅提出浸潤式微影技術、得以刻出更精密的晶片,成為一代技術主流。張忠謀曾說,「Burn(林本堅)的建樹非常大,微影在半導體技術的邁進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Burn是我們微影的功臣」;總統蔡英文也曾公開肯定林本堅的實力與貢獻,說「清華大學的祕密武器就是林本堅院長」。

文章指出,全球的尖端半導體製造業都集中在台灣,這件事引起美方擔憂。美國擔心中國要是封鎖或入侵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將深受其害。美國的《晶片和科學法》(CHIPS and Science Act)就是希望透過520億美元的補貼來解決這個問題,方法則是鼓勵半導體製造商前往美國設廠。但林本堅與史欽泰認為,這種做法非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削弱台灣最重要的產業,進一步威脅台灣安全。

半導體產業是由世界各地的專業公司主導,台積電專注在高階晶片的代工製造,與AMD、Nvidia 和高通(僅設計晶片)等美國公司,以及荷蘭的光刻機廠商ASML 、日本的Tokyo Electron(生產晶片製造設備)、英國的Arm(設計晶片的軟體廠商)一起構成了當前的半導體生態系。

主要是高階晶片,而半導體生態系統的其他同樣重要的部分包括 AMD、Nvidia 和高通(僅設計晶片)等美國公司,以及荷蘭的光刻專家 ASML 、日本的Tokyo Electron(生產晶片製造設備)和英國的Arm(生產用於設計晶片的軟體)。半導體產業鍊不同任務的專業化好處有二:第一、全球供應鏈每個部分都能專注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並且持續優化;第二、其次,全球產能在供應鏈各環節都有所增加時,半導體產業面對需求衝擊的抵禦能力也就更強。

台積電正在美國鳳凰城北部建造大型晶圓廠。(照片來源:TSMC)
台積電正在美國鳳凰城北部建造大型晶圓廠。(照片來源:TSMC)

半導體產業鍊每個環節的專業化,也讓這個行業很容易受到供應衝擊。雖然這個問題並非台灣獨有——因為供應鏈的所有環節都是潛在的瓶頸——但其他環節不需要面對中國的併吞威脅。美國與日本因此提供台積電大筆設廠補貼,台積電在熊本和亞利桑那鳳凰城都有建廠計畫,台積電日本廠將按計畫竣工、台積電的許多供應商也一同前往日本,但鳳凰城的計畫卻嚴重落後,願意到美國設廠的台積電供應商也越來越少。

台積電過去25年在華盛頓州Camas市的經歷,讓人更加懷疑鳳凰城工廠的前景。台積電1996年在Camas市動工積體電路工廠,希望成為美國市場的灘頭堡,但最後卻因找不到有競爭力的工人未能如願。在設立四分之一世紀之後,即便擁有相同的訓練與設備,華盛頓州這些台積電工廠的生產成本還是比台灣廠高出50%,台積電當然不會在那裡繼續擴廠。

林本堅與史欽泰指出,台積電在美設廠的根本問題是,雖然美國企業精通晶片設計,卻缺乏具有擁有專業技能的勤奮勞工,而專業技能在這個領域至關重要。工人們必須一絲不苟、注重細節與完美、更要注意一致性與時間。他們必須對相關設備的原理(大部分是高度專業或客製化的設備)與現場數據有很好的掌握。

2022年12月6日,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與輝達聯合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仁勳(右)在鳳凰城會面。(美聯社)
2022年12月6日,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與輝達聯合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仁勳(右)在鳳凰城會面。(美聯社)

從這一點來看,即便過了二十多年,美國缺乏專業勞工的老問題還是沒變,因此台積電的鳳凰城廠將繼續陷入困境,就像張忠謀在2022年所警告的,企圖將半導體製造轉移到美國,藉此尋求經濟安全是一種「昂貴而徒勞的做法」。若單從預算的數字來看,《晶片法》提供的520億美元確實是一筆鉅資,問題是這筆錢並不足以在鳳凰城創建自給自足的半導體生態系統。

林本堅與史欽泰分析,產業政策確實可以發揮作用,但也需要環境於條件配合,台積電就是一個例子。台灣的規劃者選擇了符合現有製造業優勢的利基市場,而非複製當時領先的半導體公司英特爾,因為擁有設計技能的台灣勞工實在太少了。基於同樣的道理,日本對台積電的補貼倒是有可能成功,因為日本確實有充足的熟練製造工人。

台積電熊本廠。(美聯社)
台積電熊本廠。(美聯社)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補貼也可能帶來意料之外的後果。比方說,讓台積電從一家專注創新的公司,變成一間關心如何獲得補貼的公司。因此,試圖解決台積電鳳凰城廠問題的時間越長,管理階層對其他問題的關注就越少。這些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以致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已經在去年12月辭職。

林本堅與史欽泰分析,《晶片法》帶來了三大風險。第一、如果台積電失去了對創新的關注,台積電的客戶和供應商都會是最大輸家,其中大多數又是美國公司,由台積電生產晶片驅動的人工智慧革命可能逐漸停止;此外,台積電也可能會減少在台灣的投資,這將導致整個產業對需求衝擊的抵禦能力下降;第三、台積電可能會迷失方向,甚至遭到其他公司取代。

林本堅與史欽泰強調,許多台灣人將《晶片法》視為美國攫取台灣科技成果的企圖。台灣人對美國政界人士的言論非常不滿,因為他們宣稱台灣是一個不適合做生意的險地,美國需要制定計劃,在中國入侵時轟炸台積電的工廠、並將工程師們用飛機接到美國。如果台積電失去主導地位,將進一步強化「美國並不關心台灣」的感受。但是當台灣的經濟與安全受到損害,對美國國安造成的傷害將超過在美國提升半導體產能的任何收益。安倍晉三曾說「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林本堅與史欽泰則說「台灣安全終究攸關美國安全」。

兩位作者肯定《晶片法》的初衷不壞,但它的設計卻很糟糕。非但無法在美國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半導體製造業,反而可能對台積電造成長期損害,最終傷害台灣經濟。對美國來說,採取既能保護自身經濟安全、又可以增強台灣經濟安全的做法,才是明智的決策。林本堅與史欽泰指出,致力保衛台灣、並且在日本建立半導體產能,或許就是可行的做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