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哲翰觀點:缺工、轉型陣痛、深陷經濟泥淖

2024-02-09 07:10

? 人氣

在聯邦政府喊出以「薩克森矽谷」來帶動德國產業升級的口號後,德國半導體業已如火如荼地展開企業間大搶人的浪潮,排擠效應的漣漪廣泛,甚至擴及周邊相關科技領域,例如機電工程等。此外,由於人才荒的問題,英特爾、台積電等晶片廠的強勢入駐,甚至可能造成其他企業出走。例如前兩者挾著補助優勢與人才排擠效應,相對吃了虧的競爭對手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就可能考慮將其德國廠轉移至保加利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專業人才荒加速掏空根基

在科技產業之外,專業人才荒的問題更是快速掏空過去作為「德國製造」招牌之傳統行業的根基。德國傳統製造業一向以產學適配的實習制,作為各國技職教育參考的典範,如今這個典範已然褪色。

自進入2000年以來,德國學生升學取向便逐年偏往大學,而非技職教育,德國大學入學的人數屢創新高。德國學生約有三分之一願意進入技職訓練,但近年來在家長壓力、技職工作條件退步、新興科技產業偏好高學歷等因素下,大部分畢業生還是選擇了大學。

在此趨勢下,根據德國技師中央聯會(Zentralverband des Deutschen Handwerks)所公布的消息,有一半企業都找不到足夠的實習生,即便是營運狀況極佳的企業亦然。

以巴伐利亞一家為航太與製藥領域生產精密零件、員工約130人的企業為例,此類中小企業即屬德國典型的「隱形冠軍」產業,其高度仰賴透過學徒制培養新血的人才傳承,如今卻年年頭痛於後繼乏人:今年5個實習生空缺,只補上了3位。

總的來說,德國技工領域目前所缺的實習人數約近7萬人,而短缺的專業技工人數更是達到237,000人。其代價除了進一步加重德國「去工業化」的風險外,也直接對德國人的日常經濟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例如建築業與水電技師的大缺人,讓德國人等待居家相關服務必須大排長龍,也使得房屋短缺的情況加劇、大大衝擊了居住正義的問題。

經濟挑戰或為未來發展契機

產學適配的失衡、從傳產到專業科技領域人才的缺乏,以及產業普遍對景氣的悲觀與投資縮水,在在都反映了德國經濟步上轉型的十字路口。當傳統「德國製造」的招牌對人才與資本逐漸失去吸引力,而關鍵科技產業又還未取得國際競爭優勢的此刻,德國經濟確實處於尷尬的位置而頓時失去動能。

凡此種種,都讓德國各界普遍出現自我懷疑的聲音:德國是否又會再度回到千禧年前後被《經濟學人》稱為「歐洲病夫」的窘境裡?在歐俄對抗的局勢下,德國這架「歐盟經濟發動機」的停擺,又會產生哪些政治經濟效應?

然而,關於德國是否會再度成為「歐洲病夫」的疑慮,戴姆勒、英飛凌、SAP等企業執行長以及德國機械設備製造聯合會(VDMA)主席等德國產業界的領袖,在新年初分別接受《法蘭克福彙報》(FAZ)訪問時,都口徑一致地將德國眼下的經濟挑戰視為發展契機,並對「德國作為生產基地」繼續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龍頭企業大老們的此番談話,是喊話表演的成分居多、還是務實的展望居多?這個問題也許就像對2024年德國經濟成長的預測一樣──不上不下,停滯在一個前景尚未明朗的問號裡。

*作者為政大新聞系畢業生、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現定居於奧地利,本文選自170期台灣銀行家雜誌,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