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立民觀點:民眾黨應做應第三勢力領頭羊,打破藍綠政治壟斷

2024-01-15 06:30

? 人氣

柯文哲雖然未能突破藍綠,但也寫下親民黨之後的第三勢佳績。(民眾黨提供)

柯文哲雖然未能突破藍綠,但也寫下親民黨之後的第三勢佳績。(民眾黨提供)

四年一次的總統大選終於落幕,一如選前主要媒體封關民調與多數專家預測,民進黨的賴清德以40%的得票率(558萬餘票)小勝侯友宜(33.5%得票率,467萬餘票),打破自陳水扁執政以來,政黨輪替的八年魔咒。這樣的結果雖然不令人意外,卻讓台灣六成希望下架民進黨的選民感到失望,也對台灣的未來究竟該何去何從感到憂慮,甚至開始擔心兩岸局勢是否可能進一步惡化,最後不得不走向終須一戰的末日場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民眾黨的選情雖然未因藍營在選前積極操作的棄保而崩盤,但所期待的年輕與中間選民選票顯然也未完全發揮效應,最終得票率為26.5%(359萬餘票),再加上 獲得22%的政黨票,取得8席不分區立委。雖然未能一舉翻轉藍綠,取得大位,但這已經是除了宋楚瑜以無黨籍身分參選2000年總統的36.84%得票率(466萬餘票),以及親民黨2001年46席立委(總席次的20.4%)、2004年34席立委(總席次的15.1%)外,藍綠兩黨以外政黨的最佳得票記錄。

因此,柯文哲與民眾黨不必懷憂喪志,而應該將此次選舉結果視為啟動第三勢力民主工程的開端。宋楚瑜及親民黨雖曾引領風騷於一時,但畢竟與國民黨系出同門,彼此間有著千絲萬綠的羈絆與牽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三勢力。只有柯文哲領導的民眾黨,無論從政黨歷史、意識形態與支持者屬性各個角度觀察,才是真正超脫藍綠的第三勢力,其崛起自然具有台灣民主政治發展上的重要意義。

自從1992年國會全面改選,啟動民主化的進程以來,台灣政治表面上看起來逐步邁向多元民主,實則長期處於藍綠兩黨輪流的政治壟斷。真正的政黨輪替絕非是以人為的選舉制度安排,迫使絕大多數選民只能在藍綠兩大政黨間做選擇,而應該是要建立一種更為開放、限制更少的選舉制度,讓選民可以藉由選票表達與實踐個人選擇政黨的自由意志。

我們不妨將國民黨與民進黨比喻為兩隻刺蝟,彼此看似劍拔弩張,水火不容,難以合作共存,但實際上當兩黨感受到共同的生存威脅時,他們也是可以將刺收攏,彼此團抱取暖的。回顧在台灣民主化初期,宋楚瑜因為李登輝操作凍省,企圖終結其政治生命,憤而出走。如果2000年總統大選前夕沒有爆出「興票案」,「好運」的極有可能是宋楚瑜而非陳水扁,宋將成功上演「王子復仇記」,取回國民黨的主導權。宋在敗選後成立親民黨,在2001、2004兩次立委選舉中均取得亮眼的成績,2004年連宋配又僅以極小幅的差距敗在兩顆子彈之下,讓國民黨起了戒心。

國民黨接下來的作法大家都很清楚,不是透過協商讓親民黨回歸國民黨或是正式結盟,而是反過來與最主要的敵人民進黨合作推動修憲。因為藍綠兩黨在壟斷政黨輪替上,雙方有著共同的核心利益:國民黨不願看到親民黨繼續壯大,威脅到自己的生存,同時明白親民黨畢竟是從國民黨分裂出去的,只要有效削弱其實力,橘子內部必然會產生「西瓜效應」而逐步裂解。民進黨從阿扁兩次當選也對本身的政治實力有了信心,如果選情成為「三腳督」,少數得票也能執政,再次政黨輪替絕不是夢。因此,雙方一拍即合,聯手將立委席次減半,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並設下形同「不可能任務」的超高修憲門檻,完成兩黨壟斷國家政治權利的工程。

 

在2005年修憲以後,台灣歷經了五次總統與立委選舉,總統部分就不用筆者多言。而自從選制改變後,五次立委選舉在佔總席次三分之二的區域立委方面,藍綠以外的任何政黨,都無法在不跟兩大黨之一合作(或獲得禮讓)的情形下當選,只能努力在政黨票上跨過門檻,去分得區區幾席的不分區立委,完全無法發揮關鍵的制衡力量,只能眼看著藍綠兩黨輪流坐莊,惡鬥不休。

 

或許有人會說美國兩百多年來也是兩黨制,始終未出現過具關鍵影響力的第三勢力,並不影響其民主政治的運作。但是,我國的問題在於兩大黨不只是在政策上有所差異,連最根本的國家(憲法)認同也存有重大歧異,每次政黨輪替都會造成國家重大施政方向的急轉彎,甚至是國家(憲法)認同的重新定義,這絕非是一個民主國家應有的政治常態,更非國家與國民之福。因此,對比於美國,我們更需要一個獨立自主於藍綠之外的第三勢力,打破十幾年來的政治壟斷,發揮制衡功能,終結藍綠惡鬥。

 

從此次選舉結果觀察,民眾黨確實已經成為第三勢力的領頭羊,雖然未能取得總統大位,但是總統票與政黨票的得票率足以顯示民眾黨已獲得與藍綠兩大黨鼎足而立的民意支持,加上立院「三黨不過半」局勢的確立,也讓其8席的立委成為可以發揮實質影響力的關鍵少數,成為不容忽視的第三勢力,開創了台灣民主政治的新局。與此同時,民眾黨也必須正視一個事實,新興政黨或許能靠支持者一時的激情與寄情異軍突起,但想要扎根茁壯仍然要建立起更為穩固的基礎實力,才能免於陷入新黨、親民黨、台聯、時代力量由盛而衰的泡沫化迴圈。

因此,筆者認為接下來柯文哲主席必須要為民眾黨擬定短、中、長期的發展策略。短期策略是要進一步積極培育地方力量,在2026年地方選舉中擴大實力。例如這次敗選的11位區域立委與以無黨籍身份參選的柯美蘭,得票率大多在第二、三名,應該就地扎營,開始經營地方人脈。再加上兩年後輪替卸任的8位不分區立委,至少就有二十幾位實力戰將可以投入下次地方選舉,成為民眾黨在地的新生力量。

 

中期策略是要記取本次誤判情勢造成藍白破局,保送賴清德上壘的教訓。正如柯文哲常說的「衝突、妥協、進步」,必須要懂得借力使力。經過這次大選的衝突後,要善加運用自己在國會的關鍵少數力量,與國民黨合組多數聯盟,制衡監督民進黨少數政府,一則培養藍白之間的互信,二則讓國民黨知道白色力量的重要性。如此,才能在2028年大選真正以聯合政府為前提,促成藍白合作,斷絕賴清德四年後連任的野心企圖。

 

長期策略是在贏得2028大選後,履行承諾,與國民黨(包含其他理念相近的政黨與非政黨人士)共組具備絕對多數民意支持的聯合政府,推動包括閣揆同意權、降低不分區分配門檻、確立總統選舉絕對多數的兩輪制投票、18歲公民權等修憲與修法工作(其中不涉及修憲部分也可以視狀況在此次選後新一屆國會中推動修法),讓我國民主憲政步入正軌,終結少數政府怪象。

「政治是一門妥協的藝術」。民眾黨所要面對的是擁有穩固基本盤的兩大政黨,想要僅靠年輕族群或中間選民的支持,單獨挑戰大位,難度極高,耗時相對更久,也必須承擔期間支持者游離變動的風險。柯文哲主席與其核心幕僚必須捫心自問,民眾黨的支持者是不是真的如此死忠,會願意再等四年、八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而不離不棄。有時候退一步才能進兩步,打破藍綠政治壟斷絕非一味衝撞對立,運用巧勁先進入體制內再尋求改革與改變,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也是一種方法。

時勢造英雄,但英雄也要懂得順勢而為。六成下架民進黨的民意與四分之一的選票支持,造就了今日的柯文哲,也讓民眾黨成為第三勢力的領頭羊。筆者期盼柯文哲主席要珍惜這個得之不易的機緣,切莫偏聽偏信,勿忘改變台灣政治文化的初衷,廣納各方建議,結合在野力量,讓第三勢力繼續成長壯大,成為一股可長可久,打破藍綠政治壟斷的政治力量,則國家幸甚,人民幸甚!

*作者為大學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