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死刑存廢」看政治人物的核心價值

2024-01-12 05:30

? 人氣

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柯承惠攝)、賴清德(顏麟宇攝)、侯友宜(柯承惠攝)

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柯承惠攝)、賴清德(顏麟宇攝)、侯友宜(柯承惠攝)

「台灣有八成民意,支持維持死刑,反對廢死。我是三位候選人,唯一明確表達,反對廢除死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3年12月30日,總統大選辯論會第二輪交叉詰問,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在問完賴清德萬里老家爭議之後,忽然話鋒一轉將「廢死」議題拉上檯面。

「所以我今天也要問民進黨,你們執政八年,只有執行過兩件,現在還沒有執行的38個,用你們自己訂的一些辦法,然後實質是在廢死,現在關在裡面還有好幾個,我當年辦過的,這些人對我們受害者如何交代啊?你看我們的殺警奪槍,殺死警察、打死警察,沒事情,還在那裡。所以這些,是不是該執行死刑,要還被害人一個公道?」

為什麼討論廢死?

為什麼會忽然提到廢死?上一次,廢死議題浮上檯面,是2022年08月22日的台南雙警案,明德外役監逃犯林信吾在逃亡過程中殺害兩名追緝他的警察。

除了林嫌是否該判死刑之外,該案也引起人們對於「外役監」過於寬鬆和「警察裝備」不足等討論。

而侯友宜提到廢死,則是因為2023年12月25日新北國中割頸案:只因為「乾妹妹」到隔壁班找人被阻止,兇嫌就以預藏彈簧刀連刺同學胸頸十數刀,當場失血休克,在送醫搶救一日後,依舊宣告不治。

「汪洋般的殺意,鼻屎般的動機。」宛如動漫情節一般的荒謬情節竟在現實上演,民意再次沸騰,而雖然「少年犯」本就不得判處死刑,但群情激憤之下,依舊把矛頭對準了廢死,並要求廢死聯盟出面說明。

支持廢死的理由?

有趣的是,對於這兩起案件,廢死聯盟的回應卻並不相同,而分別對應「支持廢死」的兩大理由:冤獄和教化。

首先是冤獄:「我們並不會在當下發表評論,原因是,在案件發生的當下,我們和大家一樣並不了解全貌,因此冒然的發言,對於案件後續的處理並不會有任何的幫助。從台南殺警案這幾天的發展可以再次得到證明,媒體想要『報導』,政治人物搶著放話,偵辦單位急著破案而打亂陣腳,甚至在案發之初差點造成冤案,這些都是現在最不需要的。」

其次是教化:「對於兒少,應提供合適的資源,使其能有健全的身心發展並回到社會,重刑化並無法避免未來悲劇的發生。因此,呼籲大家應回歸少事法的立法意旨和理由,而非僅落入『懲罰』與『應報』之思維去看待任何一個案件和個人。」

很明顯,這兩個論點都有其侷限:從它們不能「互換」上就能看出來。在台南殺警案尚未查明真相前,可以主張避免冤獄,但是在眾目睽追下的新北割頸案,再主張要避免冤獄,就有點睜眼說瞎話了。

反過來說,在台南殺警案,也很難主張應該給予教化,或是重刑化無法避免悲劇再發生,因為該案兇嫌本就是「外役監」逃犯,而就其立法理由:「外役監設立目的係使受刑人得逐步適應社會生活。」

目前政府的立場?

另一個很巧的地方是,在殺警案後數日,就是《今周刊》舉辦的第七屆「總統與高中生面對面論壇」,而割頸案後數日則是2024總統大選辯論會。

在論壇上,蔡英文總統被問及死刑存廢爭議,她的回應非常明確:廢死爭議來自人心不安,為了給予人民(廢死的)信心,她進行了全面的社會工程。

總統蔡英文6日出席桃園市選前造勢大會。(柯承惠攝)
總統蔡英文。(資料照,柯承惠攝)

「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為什麼我們在廢死的這條路上,有這麼大的爭議呢?因為我們的社會很多人心裡還是不安的,他們希望透過死刑來阻卻這些犯法,尤其是那種很殘酷的殺人的,那種社會覺得很難以接受的那種犯罪行為。」

「所以你講的沒有錯,它的最大的問題是,整個社會它有一個信心,就是我們的所有國家的制度,都能夠提供我們一個足夠的安全,而不需要依賴一個非常嚴厲的刑罰來嚇阻這個犯罪,那這種來自於我們對整個國家制度的這種安心跟自信心的建構,就變得很重要。」

「那比如說,你的犯罪偵查的系統是不是有效的,你的這個社會的這種社會裡面可能產生的這種風險,你是不是有把它管制住,甚至於你有一個完整的社會安全網,當有人需要幫忙的時候,這個社會安全網就把他接起來,這些確實是一個整體的國民的信心的建構,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你問我有沒有做,我有做!」

各候選人的立場?

侯友宜是拋出問題的人,他的立場當然很清楚。

「台灣有八成民意,支持維持死刑,反對廢死。我是三位候選人,唯一明確表達,反對廢除死刑。」

柯文哲沒有表達個人態度,而是強調「死刑在華人地區有文化基礎」但是又要「面對世界的壓力」最後拋出折衷方案:不執行死刑,那就終生監禁。

也算是很符合他一貫「理性、務實、科學」口號的答案:他個人想不想廢死不重要,問題是「華人文化反廢死,但世界潮流要廢死」怎麼解決最重要。

賴清德呢?他先說,廢死爭議源自馬英九兩公約。

「2009年台灣實行人權兩公約,也是從馬英九前總統時代開始,所以不強制要求廢死,但要求在死刑的執行上要嚴謹的程序。從人權角度,台灣現行司法在死刑執行上,有一套非常縝密的程序。」

然後,說了許多,除了「模稜兩可」之外,不知道還能如何形容的言語:回到源頭、承認不足、共同合作、好好討論——但他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很多人不希望廢除死刑,我理解大家心中的不安,但我們仍應回到問題源頭來改善。最好的刑事政策,其實是社會政策。我們必須承認有做不足的地方,所以我希望地方跟中央未來共同合作,面對這個問題,讓社會的力量都能夠好好來參與討論。」

自助餐的賴清德!

2024年01月04日,賴清德在桃園龜山接受媒體聯訪,媒體最後提問侯友宜希望他對廢死表態,但問題才剛出口,賴幕僚隨即表示聯訪結束拒絕回答。

2024年01月08日,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王欣儀以受害者家屬身分,再次追問賴清德廢死立場,賴辦發言人終於回應:馬英九兩公約、更謹慎、沒有閃躲。

「2009年,前總統馬英九落實人權兩公約,在此之後,廢死就不是議題,應該對死刑必須更謹慎,更詳細,如此而已,沒有閃躲過這個問題。」

然而,回顧賴清德「政見會和辯論會」的表現,我們會發現賴清德可說是三句不離蔡英文總統:在主權上「走在蔡英文總統信賴台灣的路上!」在社福上「在蔡英文總統的基礎上擴大對社會的投資!」

但到了死刑上,卻只剩下馬英九總統…?

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答案很簡單,因為賴清德就是一個「自助餐」政客

或者用更口語的說法:他就是一個風向仔。

勞保、社福、主權、社會安全網,這些是好東西,蔡英文做得很好,他當然也要邀功;卡校長、論文抄襲、疫苗封存,這些是壞東西,他當然要撇清。

但是死刑…,嗯,不好說,不知道是不是好東西。

侯友宜敢於堅定支持死刑,柯文哲沒有表達個人立場但關注問題解決,賴清德呢?我們只看到一個猶猶豫豫,不知道這道菜該夾不該夾的投機政客。

他甚至還先打了預防針:這是馬英九先夾的,就算之後有問題,那也應該先怪馬英九,不該怪我啊!

選舉與核心價值?

有人說,選舉不是選人,也不是選黨,而是在選核心價值更接近的人。誠然,廢死是個敏感議題,一個不小心,敗票多於拉票——但哪一個蔡英文任內的重大政績不是如此呢?年改?同婚?廢核?

又當然,廢死與否,或許不是我們首要關心的最重要的議題,但是「表態與否」應該是我們評判一個政政人物最重要的標準:不只是看他表態了什麼?更要看他沒表態什麼?

因為如果一個人,都只在無傷大雅的議題上表態,永遠順風,永遠自助餐,我們又怎麼可能知道他真正的立場是什麼呢?廢死,也許不是最重要的一個議題,但它卻是測驗一個候選人最好的試金石。

侯友宜,國民黨的候選人,站在蔡英文的對立面,並不稀奇;「理性、務實、科學」的柯文哲只關心解決問題,不關心價值立場,也是一種價值立場。

但是自詡小英繼承者的賴清德呢?

也許直到投票那天,我們都無法知道答案。

*作者為日知文教協會秘書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