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一位交換生對臺灣大學生的針砭

2024-01-29 05:50

? 人氣

馬英九基金會來台訪問的陸生團至政大參觀交流。(資料照,柯承惠攝)

馬英九基金會來台訪問的陸生團至政大參觀交流。(資料照,柯承惠攝)

開放陸生或其他國家的大學生來臺灣就學,與同學們相互切磋,不只讓他們認識臺灣,也可提升臺灣學生的學習動力,從中拓展國際視野,並感受世界各地不同族群的文化。但是過去我們很少深入瞭解這些交換生,怎麼看臺灣同學的學習情形。以下是一位交換生對臺灣大學生課堂表現的描述,我們的大學從他的細微觀察,應當好好省思,在學生的學習品質或課堂要求方面,要做些什麼樣的改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看我的臺灣同學

應老師邀請撰稿「我看我的臺灣同學」,實在有些惶恐,害怕言辭過於犀利傷了臺灣同學們的心;又怕言辭過於柔和,沒能起到一丁點作用,實在是左右為難。坦白說,我如何看我的臺灣同學是個小問題,要看,便是要看出了什麼臺灣教育的大問題,這就更難講好了。

前幾天去臺大參與了一場名為「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大學理念呢?」的專題講座,其中一位來賓做為兼職教師談及他對於臺大教育狀況的不滿,認為學生太過功利化。我倒認為功利在某種程度上也不是件壞事:功利意味著要強且有目標。你大膽放眼望去,似乎可以談得上要強有目標的臺灣學生,就聚集在那麼幾所頂大了。當然我不是來鼓吹功利的好處的,我只是嘆惋我所接觸到的臺灣學生之困境。除卻頂大,剩下的多數學生甚至達不到功利的層面,還算不上有目標、很要強,只是在自己的最寶貴的青春時期茫然無措、焦慮不安。

茫然和焦慮的後果便是怠惰,這在課堂、課後以一種顯著的、無法忽視的氛圍瀰漫在整個校園。我這樣講不是說大家都不來上課了(但據說部分學校確實學生都不怎麼去上課),而是大家對於上課的態度,是曖昧的、不清不楚的。課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是要上的,但怎麼上便各憑底線。我不願細談課堂上的百態,因為只要對高等教育現狀有所關注的人,都知道大學生的課堂有哪些姿態。但這樣一股濃烈的風氣和氛圍,在校園內凝結成學風、校風,最終成為了大學的氣質。

我一向崇尚有氣質的大學,如芝加哥大學被稱為修道院,普林斯頓被稱為僅錄取天才和瘋子等等,好的大學大多都有自己的調性。這個調性不來自於學校的規模、華麗程度、裝潢或是請了多少名師,而是來自於在這所學校學習生活的每一位學生。所以從這所學校走出去的學生自然而然擁有了這所學校的氣質,而這所學校的氣質又從這些學生身上凝鍊。這不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究其源頭,是這一所學校是否有品味,有風骨,有傲骨。臺大的那場小小的專題講座上,另一位來賓提問引入外方辦學是否可行,主講人連連搖頭。搖頭的原因不在於有沒有校舍和大樓,不在於有沒有資金和生源,主講人擲地有聲地告訴我們,「國外的大學教授可以直接給學生不及格,可以驕傲宣布我們今年多少學生沒有畢業,臺灣可以嗎?不可以,所以這並不是錢的問題。你什麼時候解決了這個,再談外方辦學。」我深以為然,目前在我看來,有些大學已經開始沒有底線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