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高教崩盤」再現本土「低級博士」

2023-12-18 06:00

? 人氣

台灣未來高等教育將進入體制崩壞的窘境。(取自Pixabay)

台灣未來高等教育將進入體制崩壞的窘境。(取自Pixabay)

台灣「高等教育」在未來20年即將陷入體制崩壞窘境,本土「低級博士」無法進入對等職場無疑是對高教資源的沉重傷害,加上8年以內至少還有40所大學預計「退場」,私校老師紛紛設法前往公校任教以免「滅頂」,隨著高階人才的全球流動現象頻繁,國外學者及進口博士來台爭取國內大學的相關教職,蔡政府如今還將「學費補助」當作教改主軸飲鴆止渴,儼然無視台灣已在世界高教的賽局競爭中節節敗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因為效法美國新自由主義的高教策略,導致學校愈開愈多而讓資源愈來愈少,依照評鑑標準側重論文發表數量,為了擠進全球百大排名形成「重研究輕教學」,能替學校帶來利多的高教人才也形成了僧多粥少的惡性競爭;台灣各大學教授正職開始呈現飽和,迫使「低級博士」無法找到理想教職紛紛屈就,近年尤其冷門科系,已逐漸在高教市場被邊緣化,而讓博士兼任潮、教授爭飯碗、高教臨時工譜出國內「低級博士」悲歌。

博士兼任潮

台灣各大學的教師結構正呈現出「兼任潮」,由於難以取得專任教職,導致四處兼課「巡演亂象」叢生,甚至外界還以「外送Uber」作為比擬,顯現高教職場的短線炒作。國科會人社中心統計在單位內有20名博士後研究員,今年僅有5名取得大學正式教職,率取機率不到一半,戰後嬰兒潮後的大學教授即便退休也緩不濟急,凸顯一種「低級博士」的廉價市場。

大學教職缺口飽和現況導致人力流動減緩,教授退休與新人應聘呈現供不應求,目前開始出現「專案教授」,接近試用模式降低教育市場格調,儼然走入一種用完即丟的罐頭教學。學校聘用專任教師也已變成「遇缺不補」,教授平均6年才能等到專任助理教授職缺,從2015至2022年間可用「顛沛流離」形容他們,一但學校政策限縮開缺,「低級博士」只能四處兼任來做因應。 

教授爭飯碗

國立大學不時傳出招聘教師涉及年齡歧視等負面新聞,凸顯年輕學者在應徵時具一定優勢,另外私立大學喜好延攬政府機關或公立學校退休者提高聲望,而將原校任職的研究計劃「借花獻佛」給新學校,為了私校業務進而要求之前政府部門下屬「陳陳相因」也時有所聞;若無年齡優勢又缺雄厚背景,低級博士如何與其競爭職缺。

台灣各大學的教授年齡已經呈現老化趨勢,學校辦學也想翻轉「老人系所」負面形象,如果缺乏升等機會超過50歲的助理教授,不但想在國內謀得教職相對困難,未來想要西進恐怕都無錄取優勢;畢竟對修業年限過長又無論文升等加持,造成低級博士腹背受敵。

高教臨時工

台灣流浪教授缺乏定期合約形式保障,進而出現邊攻讀博士班邊兼課的現況,由於花費過多時間以及體力,延後完成論文取得正式學位,專任機會在畢業之前也被佔滿;準博士生準備進入學術殿堂才驚覺到專任職全數短缺,迫使低級博士沒有長期合約也會將就先以臨時工取代終身職。

在校博士生與畢業後博士為了跳脫高教圈的流浪窘境,開始出現聘任過程各種「搶」或「卡」位爭議,只好遊走數間大學臨時代課,但又受到各校學術山頭而被拒於門外,才以非典型勞務方式解決實際需求;各校徵求老師也訂下了學術資本(論文、期刊、國科會專案等)的極高門檻,迫使流浪博士只好轉向屈就於高教臨時工。

蔡政府針對高教崩盤至今仍在「學費補助」上飲鴆止渴,即便透過政策灑幣依舊無法挽救整體敗局,高教市場被邊緣化又苦無配套,導致博士兼任潮、教授爭飯碗、高教臨時工產出台灣「低級博士」困境。

博士兼任潮是指難以取得專任教職,受到學術缺口飽和以及人力流動減緩共構四處兼任的廉價市場;教授爭飯碗壓縮年輕博士的就業機會,最終迫使高教環境人口老化產生斷層;高教臨時工即便短暫跳脫高教圈的流浪窘境,卻讓非定期合約形式取代終身職的畸形勞務關係橫空出世。

當台灣少子化迫使高教式微化,流浪博士無法取得學術工作,導致各種血汗、屈就、低薪慘劇接連上演,恐讓「低級博士」最終淪為「下流博士」的高教奇觀。

*作者為專欄採訪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