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信觀點:私校陷減招泥淖歸因於政策偏誤

2023-11-22 05:40

? 人氣

作者指出,當前不少大學被迫整併與科系整併求生存發展,圖為示意。(翻攝自國立臺灣大學臉書)

作者指出,當前不少大學被迫整併與科系整併求生存發展,圖為示意。(翻攝自國立臺灣大學臉書)

從世新大學傳出要關掉中文系以來,陸續傳出113學年大學新生入學名額比去年更加減少不到十萬人了。除了台清交等頂大之外,特別是私立大學受到衝擊最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全國高教普受少子女化影響,這兩三年來更是明顯,私立大學紛紛受到招生名額不足,而尋求出路:裁併科系或者減招,但是這些應變措施都只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過得了今年,明年馬上遇到同樣的問題,未來五年至七年都會是年年都會碰上相同的可怕困境,迫使後段私大在招生不足之下走向退場,只是教育部根本拿不出什麼解決方案。(教育部並未考慮到公立大學是否也該同步減招,對學生與家長來說,公立大學學雜費用明顯比私立大學便宜,又有教育部補助。因此在志願選擇上,還是優先考慮公立大學,如此一來, 更加速了私立大學生源流失的壓力。不少私校往昔還有陸生可以招收,如今陸生不來,更是雪上加霜。教育部根本不做全盤的考量與調整,結果就是讓私立大學陷入困境,有的還是陷入「自生自滅」的困境。)

關鍵原因就是:除了少子女化浪潮之外,還有就是政策偏誤,造成本科教育與就業市場無法接軌,大學師生與家長根本無適從,所以儘管招生多元管道,入學之後學生還是對自己興趣與未來就業茫然無知,透顯出我們的高等教育完全是在一個空空的框架下運作,對未來十年的人才培育,可以說根本在摸瞎。

(蔡政府在2016上任之後,提出了「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等5+2產業創新計畫。可是大學人才育上沒有與之接軌,像生醫產業,光是在COVID-19疫情期間,從口罩、快篩試劑到疫苗研發,蔡政府的國家隊無法在疫情期間創造出更多人才,卻為了保護本土疫苗,無視科學實驗與專業要求,以政治之力來抬升「高端疫苗」,結果不但無法提升國內生醫技術水準至國際標準,反倒是讓百萬「高端勇士」在疫情嚴峻時冒著更大風險,而疫情趨緩後,這些高端勇士不但無法順利出國, 還得再補打國際疫苗才能成行。更不用談綠能發展,不但破壞國內生態環境,過度魚塭種電,同樣破壞自然生態之外,更多漁民只想領補而不願意再從事養殖業,近年來更多的農漁產品受到國際杯葛 ,特別是大陸隨時都會出手手,我們的農業部光只會提供補助與向北京抗議,但是毫無創新農漁業的方案;類似的情況讓5+2不但無法幫忙國家帶動經濟發展,大學所培養的人才同樣無法適才適所。政治領導專業,導致更多專業人才外流。意識形態的偏頗導致高教空洞化,尤其在處理兩岸關係上,讓兩岸交流停滯,更讓兩岸經貿互動格外敏感,大陸一個行政命令禁止輸入,我方農漁民馬上受到衝擊,蔡政府只會補助了事, 沒有任何解決方案,更沒有看到未來發展的遠景與方案。人才培養與教育都陷入空空洞洞民進黨框架,看不到未來十年的方向。)

20231109-總統蔡英文9日出席第一屆李國鼎獎頒獎典禮。(顏麟宇攝)
總統蔡英文。(資料照,顏麟宇攝)

其實,大學教育基本上就是師生的心智探險歷程,所以高教原本應該有開放的環境,可以讓師生盡情發揮其潛力與創意。可惜現行的教育體制,教改這麼多年,只改革了入學招生多元管道,卻未在入學之後的教育規劃上有任何深度與廣度的耕耘!分數與學生多元表現決定了學生的志願,偏鄉的差距因此愈拉愈大。

(教改李登輝邀請李遠哲開始啟動之後,推動迄今將近30年了!大學廣設與專科轉型為科技大學也愈來愈多,而今遇到少子女化浪潮衝擊,各級學校大量減班或廢校,如今部分大學與科大已經撐不住而面臨退場,此中最關鍵的就是不少教師面臨的就是被解聘或被迫轉校或轉業,而我們的師資培育系統、研究所碩博士生還是繼續培養出過剩的人才,同樣教育部對這種現象毫無解決方案。相對地,大陸需才孔急,同樣挖走了不少國內優秀的人才。教育改革的結果,人才不為國內用,反而為他國或對岸所用,這不是危機又是什麼呢?還有同樣的問題就是政治過度干預教育專業,2018年「卡管」風暴,連續折損三位教育部長,就是不讓管中閔就任台大校長,讓台大空轉將近一年,嚴重破壞了校園民主與自主,更讓教育部淪為執政黨的隨附組織,如此嚴重的錯誤示範,如何能讓校園開放?又如何讓師生敢於冒險、創新、精進呢?教改失敗讓教育為國舉才大業淪為執政黨分贓的籌碼,聽話的可以居大學校長院長高位,不聽話的就要被請出校園 。如此一來,敢於批判與勇於創新的高教人才怎願意在校園中任所謂的「奴化的行政官僚」 不斷地糟蹋、羞辱;願意認真育下一代的優秀師資們,又怎麼願意繼續在錯誤的教改架構下繼續錯誤下去呢?)

20230920-前台大校長管中閔20日出席「錢復回憶錄」新書發表會。(顏麟宇攝)
前台大校長管中閔。(資料照,顏麟宇攝)

沒有開放的心態與環境可供師生相互激盪,學生進入大學心態與表現上不脫在高中時代的制式反應,跳脫不出框架,許多學生成了只有準備就業的工具人模式,所以儘管畢業即就業,可是到了就業市場,多半臣服於科層的架構而變成了毫無創意的上班族。

(目前我們所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的還是知道如何獨立思考的能力,無法獨立思考,很容易受人鼓惑而難以辨明是非善惡與對錯。附合與盲從的可能性就會愈高, 看不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不解箇中的因果關係又怎麼可能展現創新與創意?)

沒有完整與紮實的基礎教育,像語文、數學與理化等紮實的本科教育,一窩蜂地偏向生化、半導體或AI等最熱門的科系,基礎科系被視為冷門與毫無出路,結果就是家長與學生大量擠向熱門科系,學生毫無品質可言,數量再多,能用與堪大用者少之又少,反而造成人才的浪費。

(2020年大選時小英一聲令下全 黨一人,林智堅與其指導教授陳明通,把一本國發所論文抄襲事件演成為民進黨敗選的缺口。這些政客與學霸們讓部分在職專班變成政治人物「洗學歷」的跳板,小英還要全黨挺這樣的一人,讓原本勤勉治學、認真寫論文的研究生變成「一無是處」,換言之,政治用人竟然靠黨派靠關係而不是靠能力與才華,如此顛倒是非而混淆黑白,等於是讓整個教育價值完全崩潰!讓師生在教育現場上又如何來探索與追尋真理呢?更何況連小英總統自己的博士論文都無法交代,看來主政的民進黨上上下下已經變成「道義放兩旁, 把利字擺中間」的政黨了!)

還有大學與深造教育,是從基礎整合、跨科系的整合而不斷創新與精進」當前國內高教又有多少大學可以從基礎一路走向創新?人才的培養若是以十年為一單位,請問現今入學的大學生未來十年會成為怎樣的國家建設人才呢?很抱歉,教育部看不到這樣的規劃,各大學同樣也沒有類似的投資與設計,產官學的合作都只是表相式的結盟,沒有完整與成套的培育教育,結果學生還是在畢業之後投入職場之後,才開始接受這樣跨領域的訓練,高等教育原本為國舉才的用意全然看不到,這就是我們現行高等教育最大的盲點。

(中美在競爭中愈來愈的先進科技,像是5G、量子電腦、半導體……等等,可是關鍵的還是基礎科技的整合,2023年 華為新手機的問世,很明顯地已經讓iPhone 15壓力備增,未來這樣的爭鋒相對只會增不會減。反觀國內,我們的基礎科技人才如何得到可以發揮的空間來和國際競爭呢?蔡政府為2025反核家園的理想,卻忘了核能不只是能源戰中的關鍵,還是尖端武器的一種。蔡政府有心發展潛艦國造,問題是我們的造艦科技人才在哪裡?一旦造艦之後沒有核能做為動力,如何與國際先進國家競爭呢?更重要的是人家有核能與核武,我們在廢核之中,讓人才流失,後繼人才也無從培養,未來一旦對方用核武來攻擊我們或有地區爆發核武戰禍,沒有相關人才與與相關的訓練,我們的核安維能力又在哪裡呢?治國不能只看眼前不看未來。人才的培養不也同樣的不能短視到連基礎科技的訓練都放棄而不做防患未然的布局啊!)

總之,當前不少大學被迫整併與科系整併求生存發展,這原本應該是朝有具體方向的系統化與整合化而進行,才有可能累積更多學識與人才,不是只為了招滿生源,可惜我們當前的教育體制,根本與根源都沒有觸及到。只好任各校各科系胡整亂整,整不出個像樣的大學模式,當然更無法讓師生可以盡情地進行心智探險嘍!

*作者為大學教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

孔令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