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重空軍而輕海軍的蔣中正

2023-11-19 07:20

? 人氣

1911年9月停泊在紐約的海圻號軍艦,他們在回國途中傳來了武昌起義的消息,隨即換上了代表中華民國的五色旗。(作者提供,美國國會圖書館)

1911年9月停泊在紐約的海圻號軍艦,他們在回國途中傳來了武昌起義的消息,隨即換上了代表中華民國的五色旗。(作者提供,美國國會圖書館)

2019年9月,筆者有機會在國防部訪問一位海軍官校38年班畢業的退役海軍中將。談到中國近代海軍發展史的時候,這位冷戰時代曾經在海峽第一線保衛台灣的老海軍豪不客氣的表示,蔣中正是所有領袖中最沒有建樹的,比起毛澤東、汪精衛、袁世凱甚至於滿清王朝都還要不如。其實如果仔細翻閱歷史,確實不難發現他的說法並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我們印象中積弱不振的滿清,雖然在甲午戰爭中敗給了日本,但是由沈葆楨所一手拉拔起來的北洋艦隊,卻也一度是世界第八,亞洲第一規模大的海上武力。1911年5月,墨西哥爆發內亂,導致在當地經商的華人遭受攻擊,約300餘人死亡。華人在拉美大多富裕,深恐墨西哥的動亂會擴大為整個中南美洲的排華運動。

三個月後,大清海軍購買自英國的海圻號巡洋艦駛入古巴首都哈瓦那港搞敦睦外交,激勵了當地華人的民心,也讓古巴政府表達了絕不歧視華人的立場。原本海圻號還要前往不久前爆發排華暴動的墨西哥訪問,但墨西哥政府似乎懼怕這艘排水量4,300噸軍艦的威力,還沒等海圻號抵達就同意了大清提出的索賠要求。

近年來大陸許多學者從民族主義的角度出發,認為這是清朝政府推行「砲艦外交」(Gunboat Diplomacy)奏效,運用海圻號對加勒比海的出訪逼使墨西哥政府就範。可事實上海圻號對墨西哥的訪問只是該艦官兵前往英國出席國王喬治五世(George V)加冕儀式後,途經八個國家停靠的其中一站,而且最終海圻號也取消了對墨西哥的訪問。

儘管如此,海圻號現身哈瓦那的消息獲得了媒體的廣泛報導,確實可能是導致墨西哥向清朝讓步的政治因素。同樣在大眾眼中喪權辱國的北洋政府,也從1918年起派遣防護巡洋艦海容號、海籌號以及砲艦江亨號、利川號、利綏號、利捷號開往海參崴與廟街,參與協約國干預俄羅斯革命的軍事行動,這也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起的海外撤僑行動。

1911年9月停泊在紐約的海圻號軍艦,他們在回國途中傳來了武昌起義的消息,隨即換上了代表中華民國的五色旗。(作者提供,美國國會圖書館)
1911年9月停泊在紐約的海圻號軍艦,他們在回國途中傳來了武昌起義的消息,隨即換上了代表中華民國的五色旗。(作者提供,美國國會圖書館)

海軍與國府不和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北洋政府的立場雖然是與協約國一起反對布爾什維克革命,但是率領江亨號、利川號、利綏號、利捷號進入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江亨號艦長陳世英卻同情俄國革命。因為他知道在背後支持白俄將領謝苗諾夫(Andrei S. Semyonov)的日軍才是中國最大的威脅,所以暗中提供艦砲給紅軍用來打擊白軍。

閩系人馬主導的海軍支持蘇俄革命,在立場上已經是與反共抗俄的蔣中正南轅北轍,而他們對待中國國民革命的態度卻更加注定了海軍和國民政府的關係從一開始就水火不容。首先閩系海軍的大家長陳紹寬打從一開始就不是革命的同情者,他還在袁世凱宣告稱帝後宣誓效忠中華帝國,並且以海軍司令部副官的鎮壓了肇和號巡洋艦上的革命黨人。

到了1927年,陳紹寬眼見北伐即將勝利,才倒戈參加國民政府。當時中國除了閩系海軍外還有東北及廣東海軍,但是軍艦數量最多,噸位最大的顯然還是閩系海軍,所以海軍署署長以及後來海軍部部長的職務自然是由陳紹寬出任。也因此陳紹寬的海軍雖然有「中央海軍」之名,實際上卻從來不嚴格執行中央政府的命令,讓蔣中正十分頭痛。

1932年上海爆發「一二八事變」,中央軍無論是陸軍還是空軍都派往前線支援廣東部隊19路軍抵禦外侮,但陳紹寬卻不允許海軍艦隊參戰。事實上在開戰前一天的1月27日,陳紹寬就派人向日本駐南京大使館海軍武官影沼大佐打了招呼:「敝國長江艦隊固不敢炮擊貴國軍艦,今奉上峰之命,勢不得已,僅略將軍艦調動,出入港內外,萬無戰意,願貴國優容之,勿以為罪也。」

因此在「一二八事變」結束後,監察院提出海軍彈劾案,對陳紹寬展開調查。陳紹寬主動辭職海軍部長職務,最後是在汪精衛的遊說下才重新回到海軍效力,但是他親日的形象卻就此難以洗刷。所幸對日全面抗戰爆發後,閩系海軍表現英勇,且戰鬥到幾乎全軍覆沒,才稍微挽回了陳紹寬的名譽。但是對蔣中正而言,對日抗戰的全面爆發則無疑是他清洗閩系人馬的天賜良機。

蔣中正在與馬格魯德將軍的對話中,明確表示海軍建設沒有空軍重要。(作者提供)
蔣中正在與馬格魯德將軍的對話中,明確表示海軍建設沒有空軍重要。(作者提供)

靠美國重建海空軍

陳紹寬確實是親日,但是他親日的原因還是受到1902年建立的「英日同盟」影響,因為閩系海軍大多數留學英國,自然會受到英國的影響而對日本有好感。但陳紹寬之所以會對日本印象好,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他們本質上親近英國,所以根本來講閩系海軍還是英國在華的代理勢力。蔣中正想要剷除掉他們,就必須要尋求新的外來勢力支持,這個勢力毫無疑問是美利堅合眾國。

當然在美國入場以前,日軍已經率先幫忙替他剷除掉了90%以上的閩系海軍,讓蔣中正有理由要求美國協助他建立一個不受陳紹寬人馬干擾的新海軍。1941年7月3日,眼見美日戰爭已經難以避免,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派遣由陸軍准將馬格魯德(John L. Magruder)率領的美國駐華軍事代表團抵達中國,商討兩國合作對日作戰事宜。

在1941年10月31日的一場會晤中,蔣中正開宗明義表示中美兩國的戰時合作屬「臨時性質」,他的終極目標是要與美國建立長達20到30年,甚至於更久的軍事同盟關係。蔣中正知道中國工業能力不行,因此強調戰後中美的軍事合作應該建立在中國出陸軍,美國派遣海空軍的前提上,共同維持西太平洋的秩序。

蔣中正表示:「于願美國助我發展中國海空軍,並建築海軍根據地,蓋兩國在防禦上之合作足以保證太平洋之安全。于自信有運用陸軍之能力,惟海空兩軍,于必請求美國友人協助組織。建設海軍問題,今自可從緩,惟為中國訓練及建設新空軍,于願美國能擔負起全副責任,于並願將全部組織該項空軍之權,交與美人主持之。」

從這段言論蔣中正對馬格魯德的發言中,不難看出蔣中正明確將建設空軍的急迫看得比海軍重要,毫不遮掩地指出海軍建設可以放緩。他甚至直接邀請美國在大連與未來將光復的台灣設置海軍基地,基本上是要把中國的海防完全交給美國負責。在這樣的前提下,美中雙方不只要在戰後共同抵禦蘇聯,同時還要剷除大英帝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

空軍的建設不只省錢還迅速,比較符合國民政府提振軍民抗戰士氣的需要。(作者提供)
空軍的建設不只省錢還迅速,比較符合國民政府提振軍民抗戰士氣的需要。(作者提供)

為何重空軍輕海軍?

當然蔣中正忽視海軍,確實也有客觀因素存在,那就是當時中國的海岸線都已經為日軍佔領,只控制四川還有湖北省部份內河流域的中華民國海軍根本上就沒有與日本帝國海軍爭奪周邊制海權的能力。且美國沒有辦法依靠物資輸送噸量有限的駝峰航線將中國海軍重建起來,只能夠邀請中國海軍派人到美國受訓。

不過海軍要等到抗戰快要結束的1944年才有機會派員赴美,空軍卻能夠在珍珠港爆發前一個月的1941年11月就派出第一批留美學生,顯見雙方獲得的重視完全成不了正比。而且在1941年10月31日的談話中,蔣中正不只要求美國訓練國軍飛行員,還要求美國協助中華民國發展航空工業,給馬格魯德將軍出了大難題。

馬格魯德強調無論是協助中國發展航空工業,還是培訓中國飛行員都不是簡單之事,但蔣中正還是不斷要求美國至少要同意培訓中國飛行員。他甚至排除萬難,向馬格魯德再三保證中華民國空軍絕對不會排斥美國教官之後,才順利成章的爭取到美國同意讓空軍派員赴美受訓。而在中國一個海港都沒有的情況下,培訓中華民國空軍也是美國展現支持中國最有效率的方式。

蔣中正也不是完全沒有從頭開始建設自己海軍的想法,事實上他也有派人到美國或者英國學習海軍知識,甚至於造艦的想法。然而海軍軍官的培訓遠比空軍飛行員漫長,且海軍建設的開銷也遠比空軍還要大,無法滿足中華民國對日作戰的需求。既然海軍建設要等到擊敗日本很多年以後才能看到結果,非屬中美合作的當務之急,當然「可從緩」。

最起碼,中華民國要先奪回了海岸線,才有可能思考重建海軍,乃至於振興國家造船業的可能性。否則回顧1941年到1945年的中國,重慶國民政府在馬尾海軍學校都撤退到貴州桐梓的情況下,海軍發展恐怕連滿洲國的江上軍與汪精衛的中國海軍都比不上,要求蔣中正把國防發展重心放在海軍上很明顯是不切實際的。

抗戰末期在美國受訓的海軍人員,若能參加太平洋戰爭末期的對日反攻,肯定能更加提升對國府的向心力。(作者提供,美國國家檔案館)
抗戰末期在美國受訓的海軍人員,若能參加太平洋戰爭末期的對日反攻,肯定能更加提升對國府的向心力。(作者提供,美國國家檔案館)

對海軍的輕視程度

從理想上來看,或許蔣中正真的想要平衡三軍的建設,在美國援助下發展出一支戰術空軍與近海海軍,專門配合美軍維持亞太秩序。假若大陸沒有在1949年淪陷,那麼中華民國空軍與中華民國海軍在蔣中正的規劃下將扮演類似於現今日本航空自衛隊及海上自衛隊的角色。最多規模就是比今天日本自衛隊稍微再大一點的自衛隊,這就是蔣中正對中美軍事同盟的最高期許。

可現實上,他對建設空軍與海軍所投入的精神就如同他對中央軍和雜牌軍所投入的精神一樣存在著極大的差別。中華民國海軍確實在抗戰末期派人到美國受訓,並在日本投降後接收了美國提供的八艘軍艦,人們往往將此視為組建戰後新海軍的起點。然而與在抗戰末期併入中美空軍混合團,奪回戰場制空權的空軍相比,海軍在戰爭末期幾乎沒有取得任何戰果。

一支沒有榮譽感的軍隊,很難對他們為之而戰的國家產生向心力,空軍之所以對蔣中正無比忠貞,就是在於他們抗戰末期取得了對日作戰的勝利。然而被派往美國接收「八艦」的海軍,直到日本投降時都還在訓練,自然不可能累積到什麼戰果和榮譽感。讀者們可能會問,既然直到日本投降以前海軍都還在美國受訓,他們沒有參戰也就是非戰之罪,怎能說毫無榮譽感。

如果蔣中正真的重視海軍,其實是可以幫到美國受訓的海軍官兵爭取榮譽感的,那就是讓他們隨美國海軍艦艇參加太平洋戰場的對日反攻。事實上被派往英國受訓的海軍,就登上皇家海軍的艦艇「見習」包括諾曼第登陸在內的歐洲戰役。到美國受訓的海軍之所以沒能「見習」參戰,最大的原因是他們出國受訓的時間太晚,趕不上任何一場有意義的戰鬥。

不過既然英國皇家海軍都搶在美國之前開始訓練國府海軍,如果蔣中正拿出他對空軍一半的重視來為海軍爭取提早在美國受訓,並且上戰場「見習」的機會。哪怕只是被部署到掃雷艇上支援太平洋艦隊從馬里亞納島打到雷伊泰灣,再從硫磺島打到沖繩登陸,那麼中華民國海軍對蔣中正的向心力一定會跟後來的歷史非常不一樣。

戡亂戰役期間叛逃軍艦中,噸位最大的重慶號。(作者提供)
戡亂戰役期間叛逃軍艦中,噸位最大的重慶號。(作者提供)

內戰期間海空軍的叛逃比

回顧整個抗戰跟戡亂的歷史,其實不難發現空軍叛逃人數遠較海軍為少。如果從戡亂開始算起,1946年到1989年共發生46起中華民國空軍飛行員投共的事件。43年來累積的叛逃人數為102人,放在整個國軍177萬的叛逃部隊人數中比例相當之低,甚至把抗戰爆發前投共,或者抗戰期間投效汪精衛政權的紀錄加進去,亦不會超過150人。

戡亂期間叛逃的飛機不是一人座的P-51野馬機,就是兩人座的PT-17教練機,最多的是B-24重型轟炸機,可以搭載11人一起投共。然而僅1949年一年,就有高達97艘的軍艦叛逃,而且連海軍噸位最大的重慶號巡洋艦都跑到了共軍那裡去,一艘就可搭載600以上的官兵,這種程度的叛逃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看都是空軍所遠遠追不上的。

在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統治下,海軍再也沒有如同清末或者北洋時代派遣軍艦到海外宣揚國威的紀錄了,只有海軍上校林遵在1946年年底率領永興號巡邏艦、中建號戰車登陸艦、太平號護航驅逐艦和中業號戰車登陸艦收復西沙群島與南沙群島的歷史值得大書特書。只是讓人跌破眼鏡的是,這位林遵居然也在1949年4月22日率領海防第2艦隊在長江宣佈「起義」。

根據中共統計,光海防第2艦隊就有26艘大小艦艇投入共軍懷抱,從空軍的角度來看大概等同於一個飛行中隊叛逃。雖然整體來看,海軍來台灣的艦艇和人員數量還是大於留在大陸的,不過很難想像在空軍裡出現如此大規模的集體倒戈。而海軍之所以會有那麼多人選擇異幟,和蔣中正清是海軍的態度脫離不了關係。

對閩系人馬受夠了的蔣中正,在戰後海軍的建設方面把對自己的忠誠度看得比專業知識還要重要,所以他委任了陸軍出身的桂永清取代陳紹寬出任海軍總司令。無論是否出自馬尾海軍學校的老一代海軍,都為此對蔣中正徹底失去信心,外加共產黨即將在內戰中贏得勝利,海軍爆發大規模叛逃事件更是一點都不例外,就連被視為老蔣嫡系人馬的電雷系統人馬亦不例外。

1911年9月停泊在紐約的海圻號軍艦,他們在回國途中傳來了武昌起義的消息,隨即換上了代表中華民國的五色旗。(作者提供,美國國會圖書館)
1911年9月停泊在紐約的海圻號軍艦,他們在回國途中傳來了武昌起義的消息,隨即換上了代表中華民國的五色旗。(作者提供,美國國會圖書館)

回顧百年中國海權發展

最終蔣中正還是靠著桂永清帶領下,由陸軍轉海軍陸戰隊的人馬以「白色恐怖」為手段,製造了一系列的「冤、假、錯」案之後才將海軍給穩定了下來。當然狡兔死,走狗烹,後來蔣中正又透過蔣經國以更卑劣的情治手段整垮了桂永清,直到今天在海軍退伍軍人的圈子裡,都有桂永清實際上是被老蔣下令自殺的陰謀論。

到達台灣以後,以「八艦」接收人馬為代表的「新海軍」逐漸取代過往的馬尾、青島、黃埔以及電雷四所海軍學校人馬,讓蔣氏父子得以建立一支專門配合美軍作戰的近海海軍。從1954年接收第一艘美援陽字級驅逐艦洛陽號與漢陽號開始,到2017年派里級(Perry-class)巡防艦銘傳號和逢甲號抵達台灣為止,中華民國海軍始終按照蔣中正1941年就決定的步伐發展。

然而從中共的角度出發,人民解放軍海軍終究不是海上自衛隊,建軍的目的不是輔佐美國維持印度-太平洋地區的霸權,而是要建立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海上霸權,甚至還要效法1941年到1945年的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挑戰美利堅的海上霸權。當年由陳紹寬提出,卻遭到蔣中正否決的興建20艘航空母艦計劃,反而更符合21世紀人民海軍發展的需求。

當然從今天的視角來看,即便是美國海軍都沒有20艘航空母艦,當然中共也不可能完全按照陳紹寬100年前的思維去建軍。然而近年來中共海軍「下餃子」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艦艇在數量上已經超過美國海軍,在東海還有南海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已不成問題。也因為包括陳紹寬等大量馬尾海軍元老留在大陸,今天的人民海軍一定程度上還是延續了老民國海軍的味道。

或者更進一步的講,老北洋海軍的味道,與兩岸空軍涇渭分明的情況完全不同。人民海軍確實結合了滿清、北洋以及汪精衛政權的傳統,但是偏偏沒有傳承到蔣中正與國民政府的思維。他們不再採取被動防禦的手段,而是成為21世紀的帝國海軍,更加積極的擁抱藍海,隨時等待改變印太地區遊戲規則的時機到來。

*作者為軍事史研究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