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我看到的務實精神─新加坡的亞洲奇蹟

2023-10-26 05:30

? 人氣

圖為新加坡濱海灣花園的擎天樹。(美聯社)

圖為新加坡濱海灣花園的擎天樹。(美聯社)

第一次踏上新加坡,與想像中截然不同。我想像中的新加坡跟臺北市有幾分相似,但當我抵達樟宜機場後,新加坡與臺北市的明顯相異之處卻甚多。首先就是新加坡的建設先進得多,特別是在綠地的設置與綠建築的規劃,令我相當驚艷。身在熱帶國家的新加坡卻可將城市中許多建築物透過綠化打造的相當涼爽,看上去也令人心曠神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除了城市的建築及規劃外,從此次旅程我從新加坡人身上體悟到臺灣進步及兩岸和平的遠見。

新加坡人在看待問題時相當務實,而面對兩岸問題也不例外。李顯龍2004年甫任總理時,就在國慶群眾大會演講上,批評陳水扁前總統高估自己若是宣布臺灣獨立的話會得到的支持。同年九月,時任新加坡外交部長楊榮文告誡聯合國大會關於兩岸關係惡化的危害。新加坡人看待兩岸問題的務實態度由此可見。他們深知臺海情勢升溫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甚至影響整個亞洲的經濟情勢。

除了國際事務外,新加坡的務實精神也反映在內政面向。

貧富差距與住房問題,是每個高度經濟發展國家的通病,新加坡在此問題上卻頗有洞見。新加坡擁有建屋發展局的「住者有其屋」的政策,務實推行HDB組屋及租賃組屋,供新加坡八成的人口居住。人民自己繳納的公積金用來購買組屋,限制公共組屋為自住,投資第二套需要支付高額印花稅。藉此遏制高房價,真正實現了居住正義。相比臺灣聲稱八年要蓋20萬戶社會住宅,如今連萬戶都不足,實在羞愧。新加坡透過政策解決百姓的住房問題,無論是在房產金融機制或是貸款利率等相關問題,都值得臺灣借鏡。

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聽取新加坡未來政策走向簡報時,「務實精神」更展現的淋漓盡致,無論是在新創產業的培植、高技術人才的招募、外資的引進,各項政策都極為精準細膩。尤其在新創產業培植方面,新加坡創造了一個獨屬於新創的生態系,2017成立Startup SG作為統一的資源整合窗口,以開放、彈性的法規接納新創,降低新創商業化的阻力,使新加坡新創產業近年成長相當快速。

彈丸之地的新加坡,更海納百川接納人才,新加坡對外籍人士的稅務、簽證、居留及生活方面都有完善的政策配套,外籍專業人士甚至享有所得免稅的優惠。截至2021年新加坡外籍人口達到147萬人,接近新加坡三成人口,實屬人才立國。反觀臺灣不顧一切阻擋大陸人士,甚至連最基礎、最無害的學生交流都畏懼,實在可惜。

經濟方面,新加坡國內每五家企業即有一家是外資企業,外資企業在總企業數的佔比約為19%,除了政策、稅收、資訊透明度高等優勢外,新加坡政府的高效為吸引外資進駐的關鍵。根據世界銀行2018「做生意容易程度」評比,新加坡高居第二;在新加坡開設公司程序最快幾乎一周能完成,政府的法治、廉能與務實可見一斑。此外,針對產業發展需求、國際經貿局勢都能適時變動推行政策,讓外資可以安心進駐。從高技術人才的招募,到新創產業不斷的培植,以及外資的引入,新加坡打造出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環境,令人驚艷;反觀臺灣政府卻因無法處理好兩岸關係,讓臺灣成為外媒眼中「世界最危險的地方」,逐漸流失自己的競爭優勢。

回顧歷史,新加坡剛被馬來西亞逐出馬來聯邦時,星國在世界求助無門,僅臺灣願意伸出援手,協助其國防與經濟發展,星光部隊當為更國人所熟悉。此一時,彼一時,當臺灣政府仍在以意識形態之驅,讓人民飽受電力不足、雞蛋有毒、戰爭近迫之苦,星國正超越香港成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擁抱「亞洲奇蹟」。再想到臺灣曾同為亞洲四小龍,感嘆無比。

這一趟新加坡之行,著實令我開了眼界,尤其在我所關心的新創、兩岸、經濟等面向,新加坡的成功經驗,令我深度反思臺灣的不足與可進步之處。驚喜滿盆是新加坡帶給我的印象,務實理性則是新加坡教給我的精神,羨慕之餘,我們更應該見賢思齊,學習新加坡的務實理性處事風格,摒棄意識形態治國,讓臺灣重回進步的正軌、重返往日繁榮。

*作者為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二年級,本文為「青年看世界」系列,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