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忠觀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民主優點之外的缺憾

2023-10-18 07:00

? 人氣

2.候選人以勝選為主:執政黨及在野黨均想盡辦法勝選,因此在普選前會狠批甚至抹黑對手,負面選舉蔚然成風。許多候選人平時不多燒香,到了選前打恐中牌、抹黑牌、作弊或買票(包括政策買票)等。因為,若未當選一切免談,品格不免淪為次要(甚至不在考慮之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3.選民多以意識形態為主:許多選民,不管受多高的教育,常以意識形態做為選擇候選人的依據。這也難怪,選舉時議題繁多(尤其是大選),政見受重視的情況不佳(多少人認真地看過政見?)。選舉時,選民多憑印象或以往的認知選擇候選人,因而以意識形態為主並不意外。

據筆者觀察,普選式民主還有其他的結構性缺點,讀者不妨自行觀察(而在集中式民主之下,這些缺點大都較為輕微或者可避免),包括:

1.無法就事論事:要再次提醒「當選者說了算」的問題:在普選式民主之下,選舉時只能選人,遇到事情時都是「當選者說了算」,因此「選人後的獨裁」特徵明顯,不是嗎?(在集中式民主下,高層不難就事論事地逐事表決,例如大企業的董事會、美國聯準會或中共的中央政治局)。

2.很難雙向溝通:好的選人要件包括「明確的政見與適當的溝通」。在普選式民主之下,很少人注意政見,選民又極難與候選人溝通及討論;因此普選式民主在先天上就不具備好的選人要件(在集中式民主下,選舉者不難就政見與候選人做面對面的溝通與討論)。

3.易與金權掛勾並阻礙改革:大規模的普選導致參選者在選務及造勢上須花費大筆金錢(選區愈大就愈花錢)。因此,在普選之前依賴捐款或政治獻金就成為必然,金主因而可影響政策並阻礙改革。

4.很難選賢任能:十分花錢的普選與對手的抹黑足以讓許多賢能者卻步。再者,下一次可能因落選而失掉工作,有多少誘因讓賢能者參選?經常出現「會選舉但不會治理」的非賢能之輩也不意外。

5.不重視遠見:從常態分佈來看,智慧平庸的大多數選民沒有遠見是正常現象(例如影響人類存亡的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候選人為了爭取選民的支持,在政見上自然不會強調遠見。因此,「不重視遠見」就成為選民、候選人與當選者的「共識」。

6.易空轉與內耗:在普選式的民主下,若當選的政黨與原先不同,則政策極易反轉,最顯著的是川普當選後反轉了許多歐巴馬的政策,拜登當選後又反轉了許多川普的政策。此外,首相或總理辭職並重組政府的情況也頗為常見,因此政策較不連貫,效能也較差。

長期下來,普選式民主的各項缺點會逐漸擴大---美國特別明顯,台灣也已接近。普選式民主的擁護者若能反思,不妨問問自己以下的問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