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茻專文:縱橫材料之海─關於中國研究的模糊、多元與真相

2023-10-10 07:00

? 人氣

2023年7月1日,親北京的支持者高舉中國國旗。(美聯社)

2023年7月1日,親北京的支持者高舉中國國旗。(美聯社)

史景遷老師的《中國縱橫》,是一本學術文集,也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探索西方學者中國研究的地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對「過去」其實一直都一無所知。或者說,即便過去的史官與人們曾經描述過他們的時代,即便現今的歷史學家亦試著勾勒「古代」的樣貌,使之呈現於世人眼前,但如果我們用嚴格的眼光去看這件事,就必須接受,我們始終不可能清楚「真相」是什麼。

說來弔詭,歷史研究某種程度上並不揭露「真相」,儘管每個研究者提出的看法與論述,都是為了更貼近過去的原貌,但我們始終與歷史的真實有距離。對我來說,這是歷史研究最難的地方,卻也是最迷人的地方。

過去的時空究竟發生了什麼?史書的記載固然不可忽略,但在歷史學家眼中,這些記載無非只是材料的一部分,在文字背後,有著龐大的訊息等著學者去挖掘。任何一個訊息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背後是千絲萬縷的因與果,只有不斷叩問,不斷懷疑,不斷思索,才能一步一步把材料提供的訊息梳理出來。

然而,挖掘這些材料背後的訊息與意義,卻可能受到自身眼光的限制。這一點我在開始看西方研究中國的材料時特別有感觸。這裡有必要對一般讀者說明的是:西方的漢學研究一直都很興盛,也許這很違反大家的直覺,認為中國的東西怎麼會有那麼多「外國人」感興趣?但實際上的情況是,現今的學術研究方法,正是西方學者的當行本色,他們大膽的提問,再搭配嚴謹的考據,很多時候總會提出過去罕見的說法。

當然,這些新穎的觀點未必即是真知灼見。憑良心說,很多時候西方學者的觀點會過於天馬行空,看似有挑戰精神,實際上卻可能有「取巧」之嫌(拆破既有的說法,提出有衝突的新觀點,最後卻讓兩種說法呈現「平手」狀態,誰也不能推翻誰)。然而,也正因為西方學者少了「民族」這個包袱,很多時候總能看到前人所未見的亮點。

被稱為比較宗教學之父的馬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Mueller)曾引用歌德的話語「只知其一者,一無所知」(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以說明比較宗教學的重要性,只明白一種宗教的人,其實是對宗教一無所知。這句話深具啟發意義,用在歷史研究、中國研究領域似也能帶給我們許多靈感。

譬若書中收錄的〈馬爾羅的《誘惑》〉一文(本文係安德烈・馬爾羅《西方的誘惑》一書之引言),其中有一段文字特別引起我的注意,那是法國詩人保羅・克羅岱爾(Paul Claudel)「所援引的某孔廟裡的一段宗教性文字」,僅節錄如下:

這個符號,位在有神秘盤龍環繞的兩根圓柱之間,在織錦華蓋的陰暗金色澤裡被莊嚴念出,象徵了本身的靜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