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茻專文:縱橫材料之海─關於中國研究的模糊、多元與真相

2023-10-10 07:00

? 人氣

2023年7月1日,親北京的支持者高舉中國國旗。(美聯社)

2023年7月1日,親北京的支持者高舉中國國旗。(美聯社)

史景遷老師的《中國縱橫》,是一本學術文集,也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探索西方學者中國研究的地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對「過去」其實一直都一無所知。或者說,即便過去的史官與人們曾經描述過他們的時代,即便現今的歷史學家亦試著勾勒「古代」的樣貌,使之呈現於世人眼前,但如果我們用嚴格的眼光去看這件事,就必須接受,我們始終不可能清楚「真相」是什麼。

說來弔詭,歷史研究某種程度上並不揭露「真相」,儘管每個研究者提出的看法與論述,都是為了更貼近過去的原貌,但我們始終與歷史的真實有距離。對我來說,這是歷史研究最難的地方,卻也是最迷人的地方。

過去的時空究竟發生了什麼?史書的記載固然不可忽略,但在歷史學家眼中,這些記載無非只是材料的一部分,在文字背後,有著龐大的訊息等著學者去挖掘。任何一個訊息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背後是千絲萬縷的因與果,只有不斷叩問,不斷懷疑,不斷思索,才能一步一步把材料提供的訊息梳理出來。

然而,挖掘這些材料背後的訊息與意義,卻可能受到自身眼光的限制。這一點我在開始看西方研究中國的材料時特別有感觸。這裡有必要對一般讀者說明的是:西方的漢學研究一直都很興盛,也許這很違反大家的直覺,認為中國的東西怎麼會有那麼多「外國人」感興趣?但實際上的情況是,現今的學術研究方法,正是西方學者的當行本色,他們大膽的提問,再搭配嚴謹的考據,很多時候總會提出過去罕見的說法。

當然,這些新穎的觀點未必即是真知灼見。憑良心說,很多時候西方學者的觀點會過於天馬行空,看似有挑戰精神,實際上卻可能有「取巧」之嫌(拆破既有的說法,提出有衝突的新觀點,最後卻讓兩種說法呈現「平手」狀態,誰也不能推翻誰)。然而,也正因為西方學者少了「民族」這個包袱,很多時候總能看到前人所未見的亮點。

被稱為比較宗教學之父的馬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Mueller)曾引用歌德的話語「只知其一者,一無所知」(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以說明比較宗教學的重要性,只明白一種宗教的人,其實是對宗教一無所知。這句話深具啟發意義,用在歷史研究、中國研究領域似也能帶給我們許多靈感。

譬若書中收錄的〈馬爾羅的《誘惑》〉一文(本文係安德烈・馬爾羅《西方的誘惑》一書之引言),其中有一段文字特別引起我的注意,那是法國詩人保羅・克羅岱爾(Paul Claudel)「所援引的某孔廟裡的一段宗教性文字」,僅節錄如下:

這個符號,位在有神秘盤龍環繞的兩根圓柱之間,在織錦華蓋的陰暗金色澤裡被莊嚴念出,象徵了本身的靜默。

這讓我想到關於孔子暮年的那段記載,孔子在門外拄著拐杖,見到學生子貢到來,先是問他為何來遲了,又在嘆息:「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後流淚。孔子最後告訴子貢:「天下無道久矣。」然後說自己夢到自己「坐奠兩柱之閒」,這是殷商人的祭祀古禮。這段文字充滿神秘性,是關於孔子死前言行的經典記載,語見《史記》、《禮記》等材料。克洛岱爾描述的這段文字,竟隱隱然呼應了這個記載,也賦予這段故事、賦予儒家信仰以詩性與更多想像空間。

2.	台北故宮珍藏的《至聖先賢半身像》圖冊是以孔子像為開端,此畫像濃眉、顴骨部份很有肉、大耳,繪製時間在元代文宗至順元年(1330)。(圖/故宮open data)
《至聖先賢半身像》圖冊是以孔子像為開端,此畫像濃眉、顴骨部份很有肉、大耳,繪製時間在元代文宗至順元年(1330)。(圖/故宮open data)

一如史景遷老師於書中提及的,西方人對中國的印象有複雜的轉變過程,且不是線性的,無法僅以分期的方式歸納,而是各個時期都有著各種並存的迥異立場。要釐清這些,本就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好在這些探索的過程總是有機而充滿生命力的,正如史景遷老師所言:

「我們對中國的看法越是模糊且多元,我們就越是靠近那個最難捉摸的東西:真相。」

史景遷老師曾有感於中國人面對中國近代史時存在著諸多問題,而事實上,過去無論是自歐洲中心出發的西方人,抑或帶著十九世紀後的民族屈辱與自卑的中國人、華人,都沒有辦法自由又不失偏頗的好好看待中國歷史。而我們早該從這些視野限制裡走出來,更自由地看待這一切。

《中國縱橫》一書收錄多篇文章,對一般讀者來說,我很建議在看文章時先注意各個篇章開頭的小注,這裡通常會說明這篇文章最早發表於何時何地,這讓我們有助於了解文章的對話對象與目的。這本書既然是文集,所以不會有非常明確的脈絡與順序貫串,這一點對我來說很是迷人,只有大致分類的篇章結構,似乎也隱喻著歷史學者面對散落的材料時,一切新奇未知而又饒富深意的那番光景。

這些探尋多數時候不可能是「全面」的,「縱橫」一詞用於書名,對我來說有雙重意義:其一、縱橫在現今語境中有「四處走闖」的意味,《中國縱橫》主題非常多元,似乎能因此深入各個細節,諸篇文字集成一書,色彩鮮明而飽和;其次,「縱橫」恰似清晰而縝密的格線,將諸多中國研究放入格格框線之中,有一種「地毯式搜索」的味道,也道出了這些研究自細小處出發的精神。

《中國縱橫:漢學巨擘史景遷的歷史與文化探索》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歷史研究由小人物、小材料緩緩堆疊出大格局,依靠著所能掌握的證據慢慢拼湊出過去的樣貌,這是歷史學者的日常,也是讀這本書時可以放在心裡慢慢品味的一種身姿。

*作者為與點堂創辦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