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稱「維吾爾人對中國施政抱持好感」?德國漢學家訪問新疆後,呼籲歐盟與中國對話惹議

2023-09-26 15:08

? 人氣

2021年3月21日,新疆路旁的習近平文宣看版,上頭用維吾爾語及漢語寫著「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美聯社)

2021年3月21日,新疆路旁的習近平文宣看版,上頭用維吾爾語及漢語寫著「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美聯社)

德國兩位知名漢學家前往新疆參觀後發表文章。《南德意志報》引述多名漢學家予以嚴詞批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9月11日,德國知名漢學家海貝勒(Thomas Heberer)和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訪問新疆後在《新蘇黎世報》撰文。文中指,北京在新疆所採取的措施毫無疑問是過於強硬的,但北京是不得已而為之,來應對恐怖主義、恢復對局勢的掌控。文中寫道:「由於恐怖主義及其威脅,北京不得不實施『緊急狀態』,向新疆派遣軍隊,並設立強硬的管制機制。而在此過程中出現國家的專斷行為。」

新疆的一處工廠(資料圖片,攝於2022年1月)

文中並稱維吾爾民眾對於中央政府推出的教育、醫療和就業的現代化改進「不可忽視地持好感」。此外,文章引述當地政府稱,2017-2020年在新疆是一個過渡期,2021年後以盡快恢復「常態」為目標,並稱法律的機制化和重返法律程序是重要部分。

文中稱:「對維吾爾語言和文化存在整體性歧視,這一點本旅行團不能予以確認。」

文章最後呼籲,「如果人權境況繼續可證明地正常化,那麼歐盟應進行對話,並反思因新疆而對中國實施的制裁」。

流亡維吾爾人作出強烈反駁

9月15日,《新蘇黎世報》刊登世界維吾爾大會主席多里坤・艾莎(Dolkun Isa)以及瑞士維吾爾協會主席Rizwana Ilham的文章。其中列舉多位維吾爾知識分子、宗教人士與「據估計數百萬維吾爾人」一樣被關押,如薩哈羅夫獎獲得者伊裡哈木・土赫提(Ilham Tohti)、新疆大學前校長塔西甫拉提・特依拜(Tashpolat Teip)、哈木拉提·吾甫爾(Halmurat Opur)以及活動人士茹仙・阿巴斯(Rushan Abbas)的姐姐。

文中並稱,自2017年以來,流亡維吾爾人與「東突厥斯坦」的親人失去聯繫,並且有時中國有關部門迫使其家人向其施壓。」即便在流亡中,中國政府的長臂仍伸向我們。我們在任何地方都不是自由的。」

兩位作者回應 稱此行並非以調查人權指責為主要內容

9月18日,信息平台China.Table刊登了海貝勒和施寒微兩位作者的回應。他們介紹說,共四位德國漢學家和一位國際法專家自費前往新疆,在新疆社科院的陪同下,進行了參觀訪問。文中寫道:「核心的認識並非對有關人權境況毋庸置疑的指責進行調查。這在不獨立(調查)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的。」文中說,其主要考察內容是當地及地區發展政策、發展工具;雇傭及社會福利政策;國家體制建設及法律體系;教育、文化、宗教及語言。

文中並提到,他們在訪問中詢問了在德國也知名的維吾爾學者塔西甫拉提・特依拜教授以及熱依拉·達吾提(Rahile Dawut)教授的下落。

《南德意志報》引述漢學家批評:「令人羞愧的輕信」

9月24日,《南德意志報》記者馬凱(Kai Strittmatter)撰文,引述多名漢學家,對海貝勒和施寒微9月11日的文章作出嚴辭批評。批評的方面主要有:二人的文章被認為在未提出質疑和分析的情況下,採納了中國政府的立場觀點;將新疆的情況「相對化」;不專業;「令人羞愧的過於輕信」。

文章同時指出,就在上周末傳出消息,二人詢問下落的維吾爾學者之一熱依拉·達吾提被判處終身監禁,罪名是分裂主義活動。

文章引述兩位作者稱,他們撰文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對此的討論。文章同時引述對施寒微教授的採訪,他表示「我們的目的並非為中國洗白」。但隨行的團隊中沒有成員講維吾爾語,翻譯由中國社科院方面安排。訪問過程中,有時候,「比如在一家工廠,不能與工人談話」。不過,施寒微表示,他的印象是這並非故意安排的場景。」可以說,在幾年前嚴峻的激化情形後,有所改變。有更多的行動自由。旅游業也受到扶持。」

在問及熱依拉·達吾提的案件時,施寒微表示,並未否認這些案件的存在,「而是一定要繼續跟蹤追問」。但同時,他觀察到人權被工具化。」這種美國式的非黑即白、將世界進行兩極分化:民主政體是我們的朋友,其他人是我們的敵人。我認為這是有問題的。」他說:「必須繼續對話。伸出雙手。將中國妖魔化不是好的道路。」

《南德意志報》引述澳大利亞漢學家白傑明(Geremie Barmé)另外發表的一篇文章說,作為學者在中國如果獲得特許,對某些禁忌話題進行研究,那麼可能會出現一種自我辯護的心理,認為自己有助於保持溝通渠道的開放,而這樣的做法其實可能損害其學術正直。

漢學教授:漢學教育原本就已受衝擊

9月25日,China.Table刊登維爾茨堡大學漢學教授安曉波(Björn Alpermann)的文章,其中寫道,此次事件對德國漢學教育造成衝擊。文中稱,無論是香港民主運動被打壓、少數民族受迫害、對台灣的威脅還是清零政策對經濟的扼殺,這些負面新聞都使得德國大學新生對於選擇漢學的興趣越來越低。而與此同時,政界和媒體對於中國專家的需求前所未有的高漲。

文章表示,鑑於前往中國進行實地考察的必要性,絕大多數研究中國的社科學者都會謹慎考慮這樣做所需要作出的妥協是什麼。相關話題也會在學術會議上定期討論。

文章稱,對這一議題的嚴肅、客觀討論必須繼續下去。而海貝勒和施寒微有關新疆的文章並不能夠反應漢學界的整體情況。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 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