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才健專文:奧本海默的悲劇

2023-09-03 05:50

? 人氣

電影《奧本海默》劇照。(資料照,取自imdb官網)

電影《奧本海默》劇照。(資料照,取自imdb官網)

月前美國製作的電影《奧本海默》上映,得到相當關注,甚至引起「巷議街談」風潮,頗使人意外。這個電影講述的,是領導美國和盟國科學家完成製造原子彈計畫的天才物理學家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主要根據近二十年前的一本奧本海默傳記,也許電影的切入角度特殊,加上天時的加持,似乎市場反映很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科學史說上個世紀是物理科學的世紀,常說物理科學在上世紀提出的量子概念,不世出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一人完成的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給人類對於物質結構的認知,以及自牛頓以降的運動座標和時空概念,帶來了革命性視野。但是就一般人來看,人類如何解構物質的微觀結構,釋放出比燃燒更巨大億萬倍的原子核能量,才是震古鑠今的物理奇跡。冉冉上升的蕈狀雲,居然結束戰爭,改變了歷史,那才是物理科學留給世人最為鮮明的威力展示。那是科學最壞,也是最為有效的一個展示。

奧本海默雖被稱為「原子彈之父」,但是原子彈卻不是某一個人所能造出來,也不是因某一個人的理論所帶來,那是西方近代科學自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追火傳承而來一項知識勝利,碰到上世紀一個巧合的天時,奧本海默有如人類歷史大洪流中的一個工具,成為造就這項科學偉業的關鍵推手,給他自己,也給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命定悲劇。

一九三八年底,吳健雄評價為比居里夫人更好的德國女性實驗物理學家麥特勒(Lisa Meitner),以她深厚的原子核撞擊實驗經驗做出判斷,認為在柏林威廉皇帝研究院進行的原子撞擊實驗,已經發生了人類從未經驗過的原子核分裂反應。一直是這個實驗主導者的麥特勒,當時為逃避德國納粹對猶太人迫害已逃亡瑞典,因此在人類科學歷史上最具戲劇性這個實驗中,麥特勒的俗世名聲遭到了忽視,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她的兩個合作者,連愛因斯坦都大表不滿。

原子彈爆炸後升起的蕈狀雲。(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原子彈爆炸後升起的蕈狀雲。(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一九三九年初,原子核分裂的科學秘密還在世界極少數頂尖物理學家間流傳,對於這個核分裂是否能發展成為威力強大的殺人武器,連公認最傑出的大科學家費米也毫無把握。後來居里夫人女兒和女婿巴黎實驗室公開了一項實驗結果,證實每次核分裂反應至少可以放出三個中子,對於內行物理學家來說,這是一個通關密語,說明原子核分裂反應經連鎖反應而製成武器,是可能的。

一九四二年在美國祕密開始的「曼哈頓計畫」,是近代科學史中最成功的大計畫,毫無疑問,奧本海默居功厥偉。他看似無所不知的博學,讓「曼哈頓計畫」軍方負責人顧孚(Leslie Groove)將軍,選擇他這個沒有諾貝爾獎頭銜的人做共同主持人,顯現出不凡的知人善任。在當時美國物理學界,奧本海默的一種新開天地的形象,在任何場合中展現領袖群倫的智者魅力,讓他難以想像在兩年多時間,帶領數以千萬計的科學工程專家,完成人類前所未有的原子彈製造計畫,確實是前無古人的一個歷史偉業。

奧本海默少年英雄戲劇性的悲劇形象,自然成為不計其數傳記和影視紀錄的最佳素材,但是多年來真正成功的作品並不多見。主要因為奧本海默本人超凡不羈的才分,如何看得上任何一個描摹者,能有足夠匹配的智識來呈現他自認近乎神境的人生。在一九八五年為英國BBC製作影視紀錄而寫成的傳記書名,所用他在目睹原子彈爆炸後引用自《薄伽梵歌》「我成為了世界的毀滅者」,正是他對於自傲人生的一種真實反應。

十年前出版的《奧本海默:一個世界核心的生命》,是一本相當成功的傳記。美國科學文化界公認的「文藝復興人」戴森(Freeman Dyson),發表的一篇書評〈奧本海默:天才的形象〉寫得很好。戴森說,奧本海默有一種特殊的本事,讓他總能成為重大事件的重心;譬如一九二六年在德國哥廷根碰到開創量子力學的老師波恩,一九二九年在加州柏克萊創建美國理論物理的新境,一九四三年在洛斯阿拉莫斯造原子彈,以及戰後的主持美國原子能委員會。

「他受到一個無可抗拒野心的驅使,在歷史事件中扮演領頭角色。」終其一生,奧本海默一直自豪於自己在洛斯阿拉莫斯的成就,因此威脅要控告把他描繪為悲劇英雄的德國劇作家。

《奧本海默》劇照。(圖/取自imdb官網)
電影《奧本海默》劇照。(資料照,取自imdb官網)

奧本海默的憤怒來自他對美國的效忠,對自己工作後悔,代表他的叛依敵國。一直是奧本海默近友的戴森說,讓奧本海默由一個年輕的左翼波西米亞知識份子,成為後來在洛斯阿拉莫斯的忠貞戰士,是受到他太太基蒂對於在西班牙內戰犧牲前夫忠誠的影響,在戰後國會忠貞審查聽證會上,奧本海默清楚表白自己對於做原子彈的驕傲。

戴森說奧本海默一生最大的悲劇,不是他被剝奪了與聞國家安全機密的權利,而是沒有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缺乏一個德文「Sitflesh」所形容的特質,就是「長久沉靜專注工作」,「堅持足夠長時間完成一個困難的計算」。他總是焦躁地來去,不停地抽菸,而且似乎無法控制。

奧本海默與愛因斯坦並不親近,倒是與被他拉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楊振寧比較契合。楊振寧在宇稱不守恆實驗得到成功之後,立即給在巴哈馬度假的奧本海默發去了電報,奧本海默也馬上回電。一九六五年春天,奧本海默告訴楊振寧他一年後退休,準備向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建議楊振寧接任所長。楊振寧考慮了幾天,寫信告訴奧本海默,「我不確定會不會是一個好的所長,但是我很確定不會喜歡所長的生活。」

一九六六年楊振寧去了紐約大學石溪分校,那也許是楊振寧的幸運。一年後奧本海默去世。

*作者為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曾為中國時報科學主筆,《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在台大、中央、陽明、輔仁等校授「科學在文化中定位與挑戰」課程,2011年獲得第三屆「星雲真善美新聞獎 傳播貢獻獎」,本文原刊《經典》雜誌,作者同意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