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會取代我的工作嗎?:《21世紀的21堂課》選摘(2)

2018-09-22 05:00

? 人氣

「一般人會發現,自己很難抗拒這種過程。至少在目前,人們都還很樂於放棄自己最寶貴的資產(也就是他們的個人資料),換來免費的電子郵件服務和可愛的貓咪影片。」(資料照,美聯社/影像合成:風傳媒)

「一般人會發現,自己很難抗拒這種過程。至少在目前,人們都還很樂於放棄自己最寶貴的資產(也就是他們的個人資料),換來免費的電子郵件服務和可愛的貓咪影片。」(資料照,美聯社/影像合成:風傳媒)

AI不單單能夠「駭進」人類、並在以往認為專屬於人類的技能表現上打敗人類,更擁有獨特的非人類能力,而使得AI和人類工作者之間的差異不僅是程度高低,而是完完全全的兩回事。AI特別重要的兩種非人類能力,就在於「連結性」和「可更新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人類都是個體,很難將所有人彼此連結,以確保每個人都得到最新資訊。相反的,電腦並不是彼此相異的獨立個體,因此很容易把電腦集合成單一、靈活的網路。所以這樣說來,並不是即將有幾百萬部電腦和機器人取代幾百萬個工人,而是所有的個別工人會被一套整合的網路所取代。因此,討論自動化的時候,不該把「一位司機」的能力拿來和「一輛自動駕駛車」比較,也不是把「一位醫師」拿來和「一位AI醫師」做比較,而是該把「一群人」的能力,拿來和「一套整合網路」進行比較。

舉例來說,交通規則時有修改,但許多司機並不全然熟悉,於是常常違規。也因為每輛車都是個別運作的實體,所以兩輛車到了同一個十字路口的時候,司機可能會誤讀彼此的意圖,以致發生事故。相反的,自動駕駛車是連結成一個整體,所以兩輛自動駕駛車來到十字路口時並非個別運作,而是屬於同一套演算法的一部分。這樣一來,溝通不良而發生事故的機會也就大幅減少。此外,如果交通部決定修改某些交通規則,所有的自動駕駛車都能很快在同一時間更新;除非程式出錯,否則大家都會遵守新的規則。

同樣的,如果世界衛生組織確認出現了某種新疾病,或是某實驗室生產出某種新藥,目前幾乎不可能讓全世界所有人類醫師都得知最新發展的消息。相較之下,就算全球有一百億臺AI醫師、各自照顧著一個人的健康狀況,仍然可以在瞬間全部更新,而且所有AI醫師都能互相分享對新病或新藥的反應。

連結性和可更新性可能帶來的優勢極為龐大,至少對某些工作來說,就算某些單獨個人的工作效率可能仍然高於機器,但合理的做法將會是用電腦取代所有人類員工。

有人可能會反駁說,把個別的個人轉換為電腦運算網路之後,就會失去個別性所帶來的優勢。舉例來說,如果某位人類醫師做出錯誤判斷,並不會因此讓世界上所有的病人都喪命,也不會阻礙所有新藥的發展。相反的,如果所有醫師其實都屬於某一套同樣的系統,該系統一旦出錯,結果可能就極其嚴重。

但事實上,整合的電腦系統可以在不失去個別性的優勢下,把連結性的優點發揮到極致。譬如在同一個網路上提供許多演算法,以供選擇。於是位於偏遠叢林小村裡的病人只要透過智慧型手機,能找到的不只是某一位醫學權威,而是上百位不同演算法的AI醫師,而且這些AI醫師的表現會一直受到互相評比。你不喜歡那位IBM醫師的診斷嗎?沒問題。就算你現在困在吉力馬扎羅山上,也能輕鬆找到百度醫師,尋求第二意見。

這對人類社會很可能帶來巨大的好處。AI醫師能為幾十億人帶來更好、更便宜的醫療保健服務,特別是那些目前根本沒有醫療保健資源可用的人。靠著機器學習演算法和生物統計感測器,就算是某個未開發國家的貧困村民,也可能會透過智慧型手機,得到良好的醫療保健,比起目前最富有的人在最先進的城市醫院所獲得的水準,有過之而無不及。

同樣的,自動駕駛車能讓交通服務品質大幅提升,特別是能夠降低車禍死亡率。在今日,每年有將近一百二十五萬人因車禍而死亡,足足是戰爭、犯罪和恐怖攻擊死亡人數的兩倍。在這些事故中,超過90%是由於人為錯誤造成的:有人酒駕、有人邊開車邊發簡訊、有人開車開到睡著、有人開車的時候只顧著發呆。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在2012年的估計,全美死亡車禍有31%出於酒精濫用、30%出於超速、21%出於駕駛分心。而這些錯誤,自動駕駛車永遠不會犯。雖然自動駕駛車仍有不少問題和局限,也免不了會有些事故,但根據預測,如果把所有駕駛工作完全交由電腦處理,將能夠減少大約90%的道路傷亡。換句話說,只要全面改採自動駕駛車,可能每年就能拯救一百萬人的性命。

Uber也推出自動駕駛車載客服務。(美聯社)
「雖然自動駕駛車仍有不少問題和局限,也免不了會有些事故,但根據預測,如果把所有駕駛工作完全交由電腦處理,將能夠減少大約90%的道路傷亡。」(示意圖,美聯社)

因此,如果只是為了保障工作,就想阻擋在交通和醫療保健等領域的自動化,絕對是不智之舉。畢竟,我們真正該保護的是人類而不是工作。如果這讓司機和醫師變得無用武之地,就讓他們找點別的事來做吧。

至少在短期內,AI和機器人還不太可能完全取代整個產業。有些工作,做的是專精在小範圍、日復一日相同動作的事,這種工作就會被自動化取代。然而,如果是每日有所變化、需要同時運用廣泛技能組合的工作,又或是需要應付難以預見的情境,這些工作就比較難用機器來取代人類。

資產誠可貴,資料價更高

如果我們希望避免所有財富和權力集中在一小群精英手中,關鍵在於規範資料數據的所有權。

在古代,土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資產,政治鬥爭是為了控制土地,而等到太多的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社會就分裂成貴族與平民。到了現代,機器和工廠的重要性超過土地,政治鬥爭便轉為爭奪這些重要生產工具的控制權。等到太多機器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社會就分裂成資本家和無產階級。但再到二十一世紀,資料數據的重要性又會超越土地和機器,於是政治鬥爭也就是要爭奪資料流的控制權。等到太多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人類就會分裂成不同的物種。

爭奪資料的比賽已經開跑了,目前是由谷歌、臉書、百度和騰訊等資料龍頭企業領先。目前為止,這些龍頭企業看來多半都採用「注意力商人」(attention merchant)75 的商業模式:靠著提供免費資訊、服務和娛樂,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再把我們的注意力轉賣給廣告主。然而,這些資料龍頭企業真正的目標,其實遠超過以往的注意力商人,他們真正的業務不是銷售廣告,而是靠著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取得了大量關於我們的資料;這些資料遠比任何廣告收入都更有價值。我們不是他們的顧客,而是產品。

就中期來看,這大批資料可能帶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第一個受害的就是廣告業本身。這種新商業模式的基礎,是將權力從人類轉移到演算法手中,包括選擇商品和購買商品的權力。一旦開始由演算法為我們選購商品,廣告業就會崩潰了。想想谷歌的情形:谷歌希望有朝一日我們萬事問谷歌,而且也能得到全世界最好的答案。假設某一天,我們可以跟谷歌說:「嗨,谷歌,根據你對汽車和對我的所有瞭解(包括我的需求、習慣、對全球暖化的看法,甚至是對中東政局的看法),哪部車是我最好的選擇?」再假設谷歌確實能給出很好的答案,而且我們已經從經驗得知,該好好相信谷歌的智慧、而不要相信自己老是被廣告行銷手法操弄的種種感受;到這種時候,汽車廣告還有什麼用?

就長期來看,只要取得足夠的資料數據和運算能力,資料龍頭企業就能破解生命最深層的祕密,不僅能夠為我們做選擇或操縱我們,甚至可能重新設計生物或無機的生命形式。為了維持營運,這些龍頭企業在短期內可能仍然需要賣廣告,但他們現在評估應用程式、產品和公司的標準,已經不再是能賺多少錢,而是能蒐集到多少資料。某款熱門的應用程式可能缺乏商業模式、甚至短期內還會虧損,但只要能取得資料,就能價值數十億美元。76 就算你還沒想清楚怎麼用某批資料來賺錢,最好也先擁有了再說,因為這可能就是控制和塑造未來生活的關鍵。(我無法確認這些資料龍頭是不是也這麼想,但從它們的作為看來,確實將蒐集資料看得比實質獲利來得更重要。)

機器人理財是一種結合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自動化投資技術,全由演算法來理性做決定(圖/www.grinta-invest.com)
「就長期來看,只要取得足夠的資料數據和運算能力,資料龍頭企業就能破解生命最深層的祕密,不僅能夠為我們做選擇或操縱我們,甚至可能重新設計生物或無機的生命形式。」(示意圖,取自www.grinta-invest.com)

一般人會發現,自己很難抗拒這種過程。至少在目前,人們都還很樂於放棄自己最寶貴的資產(也就是他們的個人資料),換來免費的電子郵件服務和可愛的貓咪影片。這有點像是非洲和美洲的原住民部落,不經意就把整個國家賣給了歐洲帝國主義者,換來各種顏色的珠子和廉價飾品。如果大眾在未來開始想要阻擋資料外流,可能會發現難度愈來愈高,特別是幾乎所有決定都得依賴網路,甚至是醫療保健和生命延續也不例外。

20180903-《21世紀的21堂課》立體書封。(天下文化提供)
《21世紀的21堂課》立體書封。(天下文化提供)

*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為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為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著有《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本文選自作者最新著作《21世紀的21堂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