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若發生戰爭,日本怎麼辦?早稻田教授:除了中國,至少要建立第二個生產基地

2023-08-10 11:10

? 人氣

自東日本大地震以來,日本的汽車產業深切體會到供應鏈中斷的風險,藉由合作夥伴的多元化與零件的標準化,以因應此項挑戰。其成果便是在其後的熊本地震與新冠疫情期間,成功地控制了供應鏈中斷所帶來的影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誠然,對於企業而言,實現供應鏈的多元化,並在許多不同國家進行生產與採購,的確需要付出成本。但在現今依賴中國的風險日益增大的情況之下,採取「中國+1」的戰略,亦即在中國之外至少確保另一個國家足以作為生產基地與採購來源,從成本效益的觀點來看,應該有其優勢。

從圖1和圖2可以看出,作為「中國+1」戰略的有力合作伙伴,來自東盟(ASEAN)的進口比重出現停滯,尚有擴大空間。此外,考慮到歐美企業目前也正在半導體等製造業實踐在岸生產,強化與這些國家的供應鏈關係,亦成為一個重要選項。

在政策方面,除了支持在岸生產之外,也期望可以實施支持友岸合作的政策。實際上,日本政府已經提供補助金,給予那些在東盟擴大生產基地的企業。此外,JETRO(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中小企業基礎設施整備機構與地方自治體等機構,以往至今持續提供海外生產和採購所需的資訊支援,以及與海外企業的媒合服務。特別已有許多資料證明,屬於後者類型的「連結支援」相當有效,預期未來能進一步擴大服務。

此種連結支援不僅在日本國內進行,透過國際合作,將會更有效率。例如方法之一是利用G7、IPEF(印度―太平洋經濟框架)與SCRI(日印澳供應鏈彈性倡議)等國際性經濟框架,增進各國支援機構的相互合作,建立起媒介合作夥伴的平台。

日本與友好國家共同進行研究開發

此外,對於強化供應鏈韌性的重點在於,聯合友好國家進行知識創新的合作,共同推動研究與開發,活化知識創新層面的友岸合作。

目前,美國及其盟國與中國之間,不僅在資訊通信技術等高科技產業實施了物品的出口管制,也針對技術出口進行管制。美國對中國的華為等企業的出口管制、日本透過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加強特定重要物資的出口管理,其中便包含技術的管制。中國也在加強包含技術方面的出口管制。不僅是物品,也開始出現技術的脫離分斷(脫鉤)。

在如此情況之下,日本難以獨自對抗中國技術霸權的動向,擴大與美國、歐洲和澳洲等友好國家進行國際合作研究,必不可或缺。由筆者等人進行的研究裡,存在大量證據顯示,國際合作研究可以促進創新,然而日本在國際合作研究方面,一直以來未能充分進行。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日本申請的國際專利裡,從國際合作研究產生的比例僅有3%,相較於OECD國家的平均為8%,以及美國的13%,明顯極為缺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