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朝停戰70週年:為何說台灣才是最大贏家?美中如今還會在東亞開戰嗎?

2023-07-27 11:00

? 人氣

中國的角色

中國則是去鄰國的國土上幫所謂的老大哥蘇聯打了一場代理人戰爭,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根據中國民政部的統計,韓戰讓超過19萬中國軍人陣亡,對當時剛剛結束內戰的中國造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在國際上,由於軍隊越境進入朝鮮半島作戰,中國也被認為是侵略國,招致西方國家大規模的制裁封鎖長達二十年。對於北京政權而言,更大的痛楚在於台灣海峽:1950年初,杜魯門治下的美國政府本來已經幾乎放棄了偏居台灣的中華民國政權,但是在朝鮮半島開戰後,美軍開始為台灣提供保護傘,基本斷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武統台灣的可能性,這一狀況持續至今。有鑑於此,不少冷戰史學者都認為,中華民國,或者說台灣才是韓戰的最大贏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布魯塞爾安全、外交與戰略中心的東亞問題專家馬友明(Maximilian Ernst)分析認為:「、早在1950年,中國就追尋自己的戰略利益,北京的中共政權之目標是,重新成為地區性強國,所以必須要抵擋住美國在朝鮮半島的力量投射。」

冷戰史學家施托維爾則指出,從長期來看,「中國肯定能稱得上是贏家,當然其前提條件是美國在之後的越南戰爭中狀況不佳,急於擺脫這場沖突,於是在1972年有意與中國簽署了《中美上海公報》,把中國設定為維持東亞地區秩序的大國。」

另外,中國作為蘇聯代理人在朝鮮作戰,自然獲得了莫斯科的不少援助,而且這不僅僅局限於軍事方面。從1952年到1960年前後,中國從蘇聯引進了150多項重點工礦業建設項目,以此為核心初步建立了工業體系,為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型奠定了根基。根據北京清華大學現代史學者王奇在2003年的一項研究,中國獲得蘇聯的這一系列重大經濟援助,與韓戰改變了國際局勢有著很大的關系。

冷戰史學家施托維爾卻認為,韓戰後蘇聯對中國的援助作用被高估:「中國的經濟騰飛,其實是70年代末才開始的,而且這不是歸功蘇聯,而是因為和中國簽署了上海公報的美國,後者想把中國設立為維持秩序的大國。」

最大輸家

但是,無論大國在地緣政治較量中有何得失,各方專家都認為這場戰爭最大的輸家無疑是朝鮮半島的民眾。數十萬各國軍人陣亡不可謂不慘烈,而半島平民的死亡數量,則至少有200多萬。

政治學者馬友明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哪怕從中長期來看,戰爭的最主要受害者也是朝鮮半島的民眾。即便是倖存者,也因為這場戰爭遭受家庭分離之苦。韓國人花了好幾十年才擺脫了戰後的貧困。」

而朝鮮民眾遭受的苦難,更是遠遠超過南方的同胞。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90年代蘇聯解體、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突然停止向朝鮮經濟輸血後,朝鮮的新生兒預期壽命斷崖式下滑。政治學者馬友明指出,這與韓戰後鞏固形成的政權體制不無關系:「朝鮮,或者說朝鮮人民,他們很顯然可以被視作戰爭的最大輸家。法理上這場戰爭從未結束,1953年只不過是一份停火協議。這種持續的戰爭狀態鞏固了金家極權,至今仍有數以千萬計的朝鮮半島民眾深受其苦。」

中美對峙

在如今中美地緣政治較量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韓戰也時常被認為是中美「冷戰」升級為「熱戰」的預演。不過,波茨坦大學的冷戰史學家施托維爾對此說法不以為然。他對德國之聲強調,當年的美、中、蘇三方其實一直在竭力避免戰爭升級,尤其是避免核戰爭。「所以,當年的冷戰其實為我們提供了一份藍圖:如何避免核戰爭。」

政治學者馬友明則沒有那麼樂觀,他擔心中美之間的戰火有可能會在台海或者南海點燃。「盡管由於朝韓雙方都對現狀滿意、朝鮮半島不太可能再爆發戰爭,但是中美在其他地方引發的衝突卻很有可能殃及朝鮮半島,因為駐紮在韓國的美軍很可能成為北京方面的重要攻擊目標。」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