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無悔亦無腦的綠電大躍進

2023-06-26 07:20

? 人氣

行政院要再找上千公頃土地種電引發爭議。(資料照片,圖/環保局提供)

行政院要再找上千公頃土地種電引發爭議。(資料照片,圖/環保局提供)

日前行政院召開會議,決定尋找更多土地、推動「農光共存」方案,大規模開發光電。在到處種電已引發諸多生態環境破壞、地方民眾怨言、甚至學者聯名抗議之後,蔡政府如此之一意孤行,要更擴大推廣種電,堪稱是既無悔亦無腦,可憐的台灣環境要跟著陪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媒體報導指出,日前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召集內政部、經濟部及農委會等相關單位,在6月12日開會決議,將草擬「農光共存」方案,先由農委會盤點低地力農地、非養殖生產區長期棄養漁塭,在不影響農業發展下畫設「綠能發展區」,準備大規模開發光電。因為根據經濟部的估計,原設定2025年光電裝置容量要達20GW(GW指100萬瓩),現在還有缺口,因此估計要再找2150公頃土地種電。

蔡政府要再盤點大批土地釋出種電,原因很簡單,就是在蔡政府能源政策「連環錯」情況下的結果;蔡政府不思回頭檢討最根源的錯誤,反而要再加大釋出土地力道、擴大種電面積,絲毫不顧已出現的問題、及未來讓台灣可能置身的環境災難。

蔡政府能源政策要全面廢核,以綠電來替代核電,這是第一個大錯誤。如果不廢核,讓核電延役、核四啟用,核電至少可穩定的提供20-25%左右的電力。民進黨一直強調廢核是世界潮流、非核家園是全民共識,這些全部是百分之百的謊言─即使曾經是、也早已不是了。

現在全球的環境潮流與共識是:減碳、零碳,基本上無碳排、無空污的核電,甚至已被歐盟視為一種有助減碳的綠電,全世界除了德國外,包括許多歐美先進國家、亞洲的日韓,紛紛增加核電、給予到期的核電延役。國內方面,2018年的以核養綠公投,支持用核電的比例早已過半,民間機構的民調也早已顯示反核廢核已非台灣主流價值,支持用核電者過半、且越年輕者比例越高。

再來就是要大規模建立風電、光電等綠電,官方當時的理由與說法有2個,一個是引用某不知名單位的說法,指台灣海峽是全世界最好的風場;再者,台灣地處亞熱帶,也是發展太陽能光電的好地方。再一次,這些都是錯誤的謊言。

台灣的用電尖峰季節在夏天,這應該是婦孺皆知的事,但台灣海峽的風場,卻是「季節限定」─秋冬風力足夠、夏天幾近無風;白話文講就是:在全台最需要用電時,風電卻是不給力,只要有在注意台電發電資訊者對此應該非常瞭然,夏天各風電的發電率極低,時常1趴不到,風電占供電比也是可憐的零點幾趴。

至於光電,雖然夏天好天氣時的白天,占供電比重已可達1成以上,但台灣發展光電有2大致命缺點,一個是「容量因子」低,發電相對於其裝置容量的比例只有1成多,因為光電要的是太陽光─就是晴天、天氣要好,位居亞熱帶、溫度高毫無用處。眾所皆知的是:台灣─特別是北部,天氣不是頂好,陰雨天的比例極高,而最缺電的地方是北部。因此莫說每天太陽下山光電就完全歸零,即使是白天,光電也時常不給力、時有時無。

第2個致命傷是:用地需求大,根據專家的估計,如果要發出同樣的電量,光電要使用的土地是火電或核電的100倍,但台灣地小人稠,土地資源原本就不算是「家當豐厚」,扣掉廣大的高山峻嶺,其實可用之地就更小。看看幾個全球排名居前沿的光電大國─中、美、印度、澳洲….等,不僅土地要夠大,有沙漠則是猶佳。

引伸而來的一連串錯誤就是,在許多不宜、甚至完全不該種電的地方,卻紛紛開發成光電、綠能專區,各種奇特、甚至脫序、荒唐的種電與開發, 就活跳跳的出現在大家眼前。桃園深具人文歷史及生態調節功能的埤塘,被填平架太陽能板,嘉義鰲鼓溼地種電,讓國外賞鳥人搖頭,七股的養殖與潟湖區以漁電共存為名大規模種電,原本每年在此安然度冬的候鳥流離失所。台南官田的良田、水雉復育區週遭也申請種電,許多台灣人心中綠油油的一畝良田─台東池上農地,也想種電。還有許多水庫上擺滿移動式光電板,海岸灘地要覆蓋光電板,大量砍伐樹木、把花數十年經營才有的「平地造林」毀壞改種電。

這些政策與作法帶來的錯誤與後遺症不僅於此,還有大量增加火電增加的碳排與空污,既殘害民眾健康又影響未來出口貿易,因給予綠電高額保證價格而帶來更高漲的電價,盲目種電帶來的環境與生態、及農地破壞……。顯然,蔡政府不準備修改匡正這些錯誤與亂象,反而準備進一步擴大種電。

這是一個「交相賊」的過程與利益共同體─中央對能源政策的錯誤死不認帳,繼續釋出更多土地種電,官僚單位執行以保官位,政客與業者大力支持以共享「綠色利益」。想想台南為了綠電的那些槍響吧,看看有多少「綠友友們」投身綠電吧。

蔡政府無悔亦無腦的繼續大推綠電、種電,台灣社會需要也無悔又無腦的支持嗎?還是該思考如何把這個政黨、這些政客下架?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