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P2P到底是投資還是詐騙?專家:普惠金融好意被濫用,不要扼殺金融科技創新

2023-05-12 09:13

? 人氣

作者認為,P2P借貸有普惠金融的良善用意,主管機關應該先讓正派經營的業者發聲。圖為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蔡親傑攝)

作者認為,P2P借貸有普惠金融的良善用意,主管機關應該先讓正派經營的業者發聲。圖為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蔡親傑攝)

Peer to Peer 簡稱為P2P,或是說點對點,應用到金融科技範疇的話,則是透過技術平台將各自兩端的人,分別是投資人、借款人媒合在一起。至於媒合的理由可以是借貸關係、債權買賣關係等,而現今在台灣的P2P業者,主立業務聚焦在融資放款,透過借款人向平台申報資料並上架案件,再讓另一方的投資人獲知借款人的信用資料、年收入、經濟狀況等作為判斷是否要出資借予該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看起來本來就是銀行能做的事情,為何還需要藉由FinTech進入到P2P借貸市場呢?銀行的過度集中化與金控集團化,導致金融工具的使用,變成獨厚銀行、財團之用,一般普羅老百姓未必能享用到銀行所提供的借貸服務。

普惠金融是終極目標

P2P借貸興起後,往往會有人提到:「會到P2P去申請借款的人,通常都是信用不好,不能到銀行去的才會使用。」這句話不完全正確,就整個社會組成結構來說,並非只有一般的白領上班族而已,還有很多藍領階層勞工,他們的工作不算是僱用關係,更多的是「承攬」。

所以,這些人不會有固定的收入、不會有勞保投保資料,甚至常常承攬後所得的工資都是拿現金,其金流也不一定會透過銀行,所以在銀行面對這些人時,往往很難提供較為完整的金融工具,這導致在台灣有部分人口無法享用到金融工具帶來之效益。例如,最近上映的電影「做工的人」,影中人都是以承攬、承包的形式工作,他們可能是日結、週結,領現金過日子,戲劇如此真實更是如此。

金融科技應用在P2P借貸領域裡,其實最核心目的還是為了實現「普惠金融」,讓那些銀行不願意服務的對象,可以透過民間企業,運用技術消弭資訊不對稱之問題,協助那些無法被銀行服務的人們。過去,沒有金融科技的輔助,這些不被銀行服務的人們,經由民間借貸來解決資金上的問題;此舉行之多年,甚至成為支撐台灣經濟與社會的一大群體。但民間借貸有好有壞,利息有高有低,偶爾會發生因借款人無法償還,產生社會問題等憾事。不過,隨著智慧型裝置普及,人們隨手可以使用手機連上網路,並且下載各種App,體驗資訊所帶來的便利性與易用性,這也讓往金融科技發展的新創企業,有了可以發揮的空間。

「如果藉由App或網站,可讓借款人提報欲借款的金額,並願意支付相應利息,然後某位投資人認為此借款人的金額可以負擔,且收取合理之利息作為回報,是否能讓借款人跟投資人快速媒合,由App或平台來服務雙方,各取所需,並將還款資訊透明化,換取投資人的信任與安心,佳惠到更多人不也美事一樁!」美國、英國,到中國以及台灣,均有許多的新創業者投入此領域,用以服務那一群不被銀行所服務的人,進而協助、幫助到更多需要用錢的人,透過金融科技的發展,為這社會帶來和諧共生的基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