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魅力」拉攏法國與中東 華郵:中國的世界新秩序正成形,美影響力減弱

2023-04-11 09:10

? 人氣

「許多專家仍然認為,無論誰入主白宮,美國都能夠影響沙烏地阿拉伯對伊朗的政策,但現在這麼想是錯誤的,」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波斯灣地區分析師雅各布斯(Anna Jacobs)對《紐約時報》(NYT)說,「沙烏地阿拉伯和海灣阿拉伯國家正在確保他們的經濟、政治和安全利益,避免受到區域威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3年4月,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外長在面對面會談後,簽署了沙伊兩國在兩個月內相互恢復使館的聲明。(美聯社)
2023年4月,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外長在面對面會談後,簽署了沙伊兩國在兩個月內相互恢復使館的聲明。(美聯社)

意識形態之戰 中國欲主導新世界秩序

沙洛爾指出,儘管「中國主導的新世界秩序」的輪廓仍然難以想像,但人們已經知道中國在經濟方面的強大野心,像是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在世界各地資助和投資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而且最近幾周,習近平開始宣傳其他關於「安全」和「文明」的新倡議,雖然這些政策立場依然模糊,但其實已經挑戰以美國為首的秩序架構及普世價值概念。

習近平6日出席中法企業家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閉幕式並致辭道:「我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就是希望讓團結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對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這似乎是對拜登的專制與民主論述進行反駁,」耶魯大學法學院蔡元培中國中心研究員魯道夫(Moritz Rudolf)告訴英國《金融時報》(FT),「這是一場意識形態之戰,它對發展中國家的吸引力比華盛頓人認為的要大。」

中國開始涉足中東大國政治,這顯示它展現地緣政治影響的行動能力和意願。「過去我們會宣布一些原則,表明我們的立場,但不實際參與。現在這種情況將會改變,」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在《金融時報》的同一篇報導中說道。

2023年3月10日,在中國斡旋下,沙烏地與伊朗宣布恢復邦交(AP)
2023年3月10日,在中國斡旋下,沙烏地與伊朗宣布恢復邦交(AP)

對於一些分析人士來說,馬克宏此次訪中的表現,顯示人們應注意歐洲正面臨的棘手問題。雖然烏克蘭戰爭和對俄羅斯的反感促使歐美聯盟大團結,但面對中國,歐美之間顯然是不同步調,中國的投資和貿易對歐洲未來至關重要。如此一來,歐洲是否願意介入台海衝突,就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我們被恐慌擊垮了,我們認為我們只能追隨美國,」馬克宏在談到台灣的緊張局勢時,對與他同行的記者說,「歐洲人需要回答的問題是……加速台灣的(危機)是否符合我們的利益?不。更糟糕的是,歐洲人自認應該在這個議題上成為追隨者,根據美國的節奏和中國的過度反應做調整。」

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學者米希塔(Andrew A. Michta)分析道,歐洲現在發生的事情,包含烏克蘭戰爭的結果,還有歐洲人如何定義未來與中國的關係,都將影響歐洲與美國的同盟,「歐洲在對中政策方面的選擇,也將極大地影響美國在其他領域與中國競爭的結果。」

由北京威權政府重塑的全球秩序,對大多數民主國家來說,都不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前景。《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就曾唱衰道,中國想「在沒有贏得感情的情況下尋求影響力,在沒有信任的情況下尋求權力,在沒有普世人權的情況下尋求全球視野。」

沙洛爾在文末指出,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並不總是需要拉響警報。例如,中東局勢緩和同樣符合美國的利益。「美中之間不是一切都是零和博弈,」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中東小組負責人墨菲(Chris Murphy)告訴《Politico》,「為什麼我們要認為,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的局勢緩和有負面影響?」
 

2023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宏訪問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2023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宏訪問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