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魅力」拉攏法國與中東 華郵:中國的世界新秩序正成形,美影響力減弱

2023-04-11 09:10

? 人氣

2023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宏訪問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2023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宏訪問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北京又贏來外交豐收的一周。法國總統馬克宏赴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在廣州與習近平親暱地喝茶,在當地大學受到一群崇拜他的學生熱烈歡迎,中法雙方36家企業簽署製造業、綠色、新能源、創新等領域18項合作協定。馬克宏在回程向媒體指出,歐洲應避免在美中對抗中淪為「附庸」,避免捲入台海議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馬克宏訪中期間,另一場重要峰會在北京舉行。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的外交部長——中東地區不合已久的一對宿敵——在中國首都舉行兩國7年來的最高級官員會晤。華府一群地區專家帶著疑惑關注,中國有聲有色地在中東地區扮演和平斡旋者的角色。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外交事務專欄作家沙洛爾(Ishaan Tharoor)10日以〈中國的世界新秩序正在成形〉為題撰文,指出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正在秀出它的新地緣政治肌肉。正如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上個月對《華盛頓郵報》所說:「近年來,中國表明它需要參與建立世界秩序。它現在已經朝著這個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

沙洛爾指出,馬克宏此行給予習近平想要的反應:明確提醒美國,華府對北京的強硬立場與歐洲許多人更模棱兩可的對中立場存在落差。但目前仍看不太出來習近平在政治上給了馬克宏什麼好處,此前西方呼籲中國積極為烏克蘭和平做出貢獻,但中國只給予陳詞濫調的回應。而且儘管歐洲提出要求,但習近平並未明確承諾會與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會談。

2023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宏訪問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2023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宏訪問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中國評論員認為,這是因為歷史已經改變,馬克宏體認中國經濟的分量和重要性,尤其馬克宏對歐洲懷抱更強大、更獨立的願景。上海復旦大學學者張驥在最近一篇文章中寫道:「儘管法國仍擔心我國日益增強的(全球)作用,但如果法國想在全球治理中發揮軟實力,中國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而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關係之所以解凍,據沙洛爾指出,雖然中國居中斡旋並不是唯一要素,兩國急需緩解在全球和地區的孤立處境、渴望與美國以外的世界主要大國建立夥伴關係也發揮作用,但確實顯示出美國影響力減弱,尤其是對沙烏地阿拉伯的影響力。

今年3月10月,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達成恢復邦交、重新互設大使館的共識,並發表聲明,稱不僅感謝伊拉克和阿曼於2021年至2022年期間承辦多輪對話,也「讚賞並感謝中國領導人和政府承辦和支持此次會談並推動其取得成功」。4月6日,兩國外長在北京面對面會談後,簽署今後兩個月內相互恢復使館的聲明,並表示計畫恢復直航、雙邊人員交流以及簡化簽證手續等。

「許多專家仍然認為,無論誰入主白宮,美國都能夠影響沙烏地阿拉伯對伊朗的政策,但現在這麼想是錯誤的,」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波斯灣地區分析師雅各布斯(Anna Jacobs)對《紐約時報》(NYT)說,「沙烏地阿拉伯和海灣阿拉伯國家正在確保他們的經濟、政治和安全利益,避免受到區域威脅。」

2023年4月,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外長在面對面會談後,簽署了沙伊兩國在兩個月內相互恢復使館的聲明。(美聯社)
2023年4月,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外長在面對面會談後,簽署了沙伊兩國在兩個月內相互恢復使館的聲明。(美聯社)

意識形態之戰 中國欲主導新世界秩序

沙洛爾指出,儘管「中國主導的新世界秩序」的輪廓仍然難以想像,但人們已經知道中國在經濟方面的強大野心,像是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在世界各地資助和投資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而且最近幾周,習近平開始宣傳其他關於「安全」和「文明」的新倡議,雖然這些政策立場依然模糊,但其實已經挑戰以美國為首的秩序架構及普世價值概念。

習近平6日出席中法企業家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閉幕式並致辭道:「我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就是希望讓團結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對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這似乎是對拜登的專制與民主論述進行反駁,」耶魯大學法學院蔡元培中國中心研究員魯道夫(Moritz Rudolf)告訴英國《金融時報》(FT),「這是一場意識形態之戰,它對發展中國家的吸引力比華盛頓人認為的要大。」

中國開始涉足中東大國政治,這顯示它展現地緣政治影響的行動能力和意願。「過去我們會宣布一些原則,表明我們的立場,但不實際參與。現在這種情況將會改變,」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在《金融時報》的同一篇報導中說道。

2023年3月10日,在中國斡旋下,沙烏地與伊朗宣布恢復邦交(AP)
2023年3月10日,在中國斡旋下,沙烏地與伊朗宣布恢復邦交(AP)

對於一些分析人士來說,馬克宏此次訪中的表現,顯示人們應注意歐洲正面臨的棘手問題。雖然烏克蘭戰爭和對俄羅斯的反感促使歐美聯盟大團結,但面對中國,歐美之間顯然是不同步調,中國的投資和貿易對歐洲未來至關重要。如此一來,歐洲是否願意介入台海衝突,就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我們被恐慌擊垮了,我們認為我們只能追隨美國,」馬克宏在談到台灣的緊張局勢時,對與他同行的記者說,「歐洲人需要回答的問題是……加速台灣的(危機)是否符合我們的利益?不。更糟糕的是,歐洲人自認應該在這個議題上成為追隨者,根據美國的節奏和中國的過度反應做調整。」

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學者米希塔(Andrew A. Michta)分析道,歐洲現在發生的事情,包含烏克蘭戰爭的結果,還有歐洲人如何定義未來與中國的關係,都將影響歐洲與美國的同盟,「歐洲在對中政策方面的選擇,也將極大地影響美國在其他領域與中國競爭的結果。」

由北京威權政府重塑的全球秩序,對大多數民主國家來說,都不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前景。《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就曾唱衰道,中國想「在沒有贏得感情的情況下尋求影響力,在沒有信任的情況下尋求權力,在沒有普世人權的情況下尋求全球視野。」

沙洛爾在文末指出,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並不總是需要拉響警報。例如,中東局勢緩和同樣符合美國的利益。「美中之間不是一切都是零和博弈,」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中東小組負責人墨菲(Chris Murphy)告訴《Politico》,「為什麼我們要認為,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的局勢緩和有負面影響?」
 

2023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宏訪問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2023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宏訪問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