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直到捐軀都沒真正明白,什麼是戰爭」記者手記:烏克蘭戰爭週年,每個人都有一段生活巨變的故事

2023-03-21 15:00

? 人氣

烏克蘭的修辭和敘事

在去往基輔的路上,我一直在聽耶魯大學的公開課,The making of modern Ukraine. 裡邊講到了關於基輔的英文名稱,曾經是按照俄語的發音由西里爾字母轉為了英文,也就是Kiev;而在戰爭以來,烏克蘭人表示,不能再用侵略者的語言來稱呼自己的首都,所以開始用烏克蘭語發音轉寫英文的叫法,Kyiv。而這就像一個暗號一樣,檢驗你究竟是不是自己人。 我在開始就犯了這個錯誤,我在給朋友發信息時,用的還是Kiev。她驚呼,天吶,你得趕快停止用這個詞,千萬不要再用Kiev了,這對烏克蘭人是一種冒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還有一個暗號,是在周年這個時間點上建立起來的。2023年2月24日,不是戰爭爆發一周年,而是俄羅斯發動全面入侵的一周年。因為對於烏克蘭人來說,這場侵略戰爭,是在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就開始的,而這些年來,烏克蘭東部的戰爭也都沒有停止過。

當然,中國媒體完全對不上這些個暗號,雖然不再用「特別軍事行動」了,但依然還是扭捏的把這場戰爭稱作「俄烏衝突」或者「烏克蘭危機」,依然不會用入侵,侵略者這樣國際通用的詞匯。

在採訪的時候,你會注意到所有人的,都在試圖更多地使用烏克蘭語。在布查,我們與一位年過六旬的老奶奶交談。她在俄軍佔領布查期間,一直沒有走。她和所有留在布查的居民一樣,見證了一個血腥而殘忍的三月。她反覆強調說,她和子女和外孫女,都只說烏克蘭語,她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說一口流利的烏克蘭語,再不用說俄語了

而烏克蘭的空前團結,當然也不只是體現在語言上。尤其是當像我這樣一個來自其他的國家媒體人成為他們的交談對象時,幾乎每個人都變成了烏克蘭的發言人。就像那個站在被俄羅斯飛彈摧毀的遊樂場前,回答記者提問的小男孩。

「你為什麼不怕呢?」
「因為我是烏克蘭人」

當然,烏克蘭人也為這場與俄羅斯的信息戰做了充足的準備。在每個大城市都有媒體中心,每天都有新聞發布會,不僅會更新戰況,還會從各個角度進行分析,從烏克蘭的部長到各個地區的市長區長到前線的指揮官,都在不斷地通過媒體中心的平台向外發聲。媒體中心還有製作部門,每周都會發布數個已經計劃好的,可供記者報導的選題,比如關於外國志願者在烏克蘭的經歷,比如在戰區為記者和軍方工作的軍犬,話題覆蓋範圍廣泛,替記者省了不少的事。

一位專家總結說,從未有一場戰爭像俄烏戰爭一樣,幾乎是在世人眼前直播的戰爭。當然俄烏雙方都在力圖證明自己的正當性,而對於烏克蘭來說,他們的敘事就像一部好萊塢大片,主角是現成的,一位與人民和國家共存亡的主將哲連斯基和英勇地抵抗侵略者的烏克蘭士兵;配樂是現成的,因為很多歌手和音樂人如今都上了前線,通過手機把自己的音樂從戰區傳向全國;大反派是現成的,普京符合了所有的特質,因此正義與邪惡的對立,故事的起承轉合也都是現成的。而這樣極具故事性的「大片」,符合普世價值觀,當然也能夠在自由世界最廣泛的流傳,從而贏得大部分人的全力支持,再轉化為各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層面上的支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