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朱宗慶–不停「加把勁」的人

2023-03-17 05:50

? 人氣

歷經三年疫情和去年底八里倉庫的祝融之災,朱宗慶曾思索該順其自然還是該加把勁?(朱宗慶提供)

歷經三年疫情和去年底八里倉庫的祝融之災,朱宗慶曾思索該順其自然還是該加把勁?(朱宗慶提供)

不久前欣賞了打擊樂和京劇結合的《木蘭》,看完後有種想學打擊樂的衝動,敲敲打打應該很奔放、療癒吧?!我也驚訝於台上的打擊樂者不只演奏,也是演員,很會「演」,甚至還表演了一段踢踏舞;二十五位演員中,三位是京劇演員,二十二位都是朱宗慶打擊樂團團員,難道他們平時也受打擊樂以外的表演藝術訓練?在訪問樂團藝術總監朱宗慶時,我迫不及待問了這個問題,才知道原來打擊樂者就讀大學時,京劇鑼鼓就是必修,還要學習歌仔戲、南北管等傳統藝術,朱宗慶說:「雖然團員學的是西方的打擊樂,但我很重視傳統,把兩者融合;團員會演會唱會打並不容易,必須願意學習。他們在演出過程中也會撞牆,比如說十三響,是京劇演員每個人都必須會的,我們團員也訓練了;以及十八棍,練起來很辛苦,會打到黑青,得熟悉、打得準,又必須好聽有變化,對觀眾來說是好看,對我們是拚得半死,過程中我的開心是團員願意面對、願意挑戰,我常說,一個人是瘋子就算了,若一群人都是瘋子,那熱情就很大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朱宗慶是台灣打擊樂的代名詞,他創立以打擊樂為主體的「擊樂劇場」,跨界與不同型式的表演藝術結合,我喜歡《木蘭》這樣創新的演出,雖是第一次欣賞「擊樂劇場」,但能感受到朱宗慶對於創作的熱情。然而,聽他分享自己四十載對打擊樂的追尋與實踐,他卻自問「該順其自然,還是加把勁?」更在媒體專欄寫了篇文章,是什麼情境讓他思索這樣的命題呢?

20230316-朱宗慶打擊樂團成員也必須學習京劇鑼鼓等傳統藝術。(朱宗慶提供)
朱宗慶打擊樂團成員也必須學習京劇鑼鼓等傳統藝術。(朱宗慶提供)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朱宗慶(約42分鐘)

朱宗慶形容,打擊樂和人的心跳很接近、很本能,每個人都會喜歡;簡單易學是打擊樂的特色,入門的門檻很低,只要人會動就會打,不管是欣賞或來玩都好。

四十年以前的打擊樂在台灣很邊緣,朱宗慶純粹因為喜歡而學,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取得打擊樂演奏家文憑時,是華人世界的第一人,後來受當時的國立藝術學院(現台北藝術大學)院長馬水龍之邀回台任教,開始有計畫推廣打擊樂。他還記得,回台第一件事是開獨奏會,但借不到場地,「因為怕我把東西打壞,現在聽起來很荒唐,四十年前這都很合理…」。

「從1982年回來到現在,推廣打擊樂一直是我的初衷,分享我喜歡的東西對我來講是很自然的,非常熱情,全力以赴,樂觀面對;碰到困難時會覺得理所當然,就去克服它」。創團時他列下四大核心精神:一是「專業」,不斷學習,從小專業累積成大專業;他特別提到現在團員中有七位是博士,其他是碩士,學位其實跟加薪無關,顯見團員的學習精神。二是「團隊」,一個人能力很有限,要很多人在一起才能把事情做出來。「既然是團隊,彼此關係就是家人的關係,有共同目標和信念,我身為創辦人和藝術總監,帶領他們走這條路」。三是「熱情」,不論在哪裡演出、觀眾有多少人,演出的態度都一樣,把每一次當作第一次。最後一點是「紀律」,他說,很多人以為音樂人都很感性,浪漫感性的確是音樂人的特質,但絕不是特權。

20230316-朱宗慶打擊樂團已發展到第四代,成為既會工作又會玩的團隊。 (朱宗慶提供)
朱宗慶打擊樂團已發展到第四代,成為既會工作又會玩的團隊。 (朱宗慶提供)

四十年時間過去,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團員已經發展到第四代,成為會工作也很會玩的團隊,他形容自己和團員的關係好像老師與學生、像同事,也像爸爸跟孩子、老闆跟同仁,心情很多元,常問學生為什麼不頂撞他,「如果你不頂撞,我就要去找問題了,如果能有不同意見,我就會思考自己做得對不對…」。

最近三年,藝術工作者的機會受新冠疫情影響至鉅,朱宗慶打擊樂團位在新北市八里的倉庫,去年底在一夕間被大火燒毀,他不禁想:上天有什麼旨意?農曆春節的十天假期,朱宗慶在家裡不斷思索,已經做了四十年,似乎已經夠了?不做的話,大家應該也可以諒解?到底應該順其自然,到了一個年紀,做夠、做累了就放棄嗎?還是該繼續加把勁?

20230316-朱宗慶接受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專訪,暢談他的打擊樂人生。(作者提供)
朱宗慶接受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專訪,暢談他的打擊樂人生。(作者提供)

他笑著說,剛回台灣時,被稱作是青年,很快地,隨著年歲和工作頭銜不斷轉換:老師、團長、主任、總監、校長、董事長,甚至變成人們口中的老大、大老…。「雖然不想面對年紀,二十多歲時一直衝,現在六十幾歲的年紀是黃金時間?還是已到黃昏?我覺得應該是黃金時間吧,有時這只是一念之差,這個時候體力還可以,經驗最豐富,人脈也不錯,是不是可以對喜愛的打擊樂再加把勁?」他自問著。

他問團隊:「我還有沒有下一個四十年?」團隊都愣住了,他再繼續追問:「還有沒有三十年?」開始有人點頭,那有沒有二十年呢?「大家說有,問到還有沒有十年時,得到的回應更大聲了,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沒辦法改變,但當你在順其自然中加一把勁,在困難或累了的時候,給自己一點信心,往前走一點點,我就告訴大家,好,既然大家都認為十年可能性很大,我再衝十年看看!」

2026年1月2日將是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立四十周年的日子,朱宗慶與團員現在準備以四十周年為大目標,好的留下來,不足的就檢討,準備用一千天的時間來克服困難。

20230316-2026年將是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立滿40年,團隊將以1000天的時間準備迎接40週年的到來。(朱宗慶提供)
2026年將是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立滿40年,團隊將以1000天的時間準備迎接40週年的到來。(朱宗慶提供)

八里倉庫被燒毀後,暫時只能找朋友「這裡借放一點、那裡借放一點」,必須找到新的倉庫,還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和經費復原,接下來還要思考團隊的發展,「要怎樣才能繼續做下去?是你自己過癮做下去,還是社會需要你?」朱宗慶認為這場火災讓社會思考樂團的價值,「我不會叫痛,也不想用悲情方式訴求,就是一一克服困難,我們啟動了『動能循環』,就是活力不斷,大家共同努力。」

朱宗慶在最近發表的文章中寫道:「人在到達一定階段後,時常會以為這就是終點了,由此心生「下坡」的放鬆之感。然而,表演藝術工作的本質,其實就是要在自然的現象上,多加上一把勁。許多化阻力為助力的「奇蹟」,也就是在「順其自然」和「再加把勁」一念之間的差別。」

看來,這就是他自問之後找到的答案。常跟年輕團員互動的他,如果把這道命題給年輕人,會怎麼建議呢?朱宗慶覺得年輕人是「塑膠草莓族,踩下去也不會爛」,年輕人需要機會,更需要陪伴;年輕人的想法有進有退,均屬當然,成功的定義不是別人定的,年輕人有自己的思維。「我希望每個人都去努力,人難免覺得累,或我做過了、玩過了,不好玩了,這時要不要思考一下,再加把勁?你累了,可是做什麼事不累呢?不好玩,就另起爐灶,有什麼事是一輩子好玩的呢?我自己這樣思考,一方面鼓勵自己,也鼓勵別人,不要輕易放棄。年輕人當然可以失敗,不論再怎麼失敗,經驗都會累積下來,我們一起加油,人的一生只有一次而已。」

朱宗慶有個口頭禪:「玩真的」,還出了本書《玩真的!朱宗慶的藝術文化必修課》,他說,既然玩真的,所有事情就會想辦法做到卓越。他舉例,前不久,一個國外劇場總監想來看他們的演出,朱宗慶便找了排練場,把全套《木蘭》搬上舞台,讓對方感動竟然為了他一個人做這樣的事,這就是「玩真的」!

20230316-《木蘭》是結合打擊樂與京劇的跨界演出。(朱宗慶提供)
《木蘭》是結合打擊樂與京劇的跨界演出。(朱宗慶提供)

《木蘭》這齣代表性作品已完成十多年來第五度公演,一次次打磨、精修,被認為是經典之作;此時全台灣還有一百多團的「傑優青少年打擊樂團」正在演出中,而五月份,已經辦了十一屆,有三十年歷史的TIPC–台灣國際打擊樂節,又將集結十個國家的打擊樂團隊進行十二場演出,內容包括現代、古典、爵士樂和室內獨奏等,朱宗慶笑著說,「當初我樂於分享自己喜歡的打擊樂,沒想到四十年來的發展比我想像的更快!」我想,這都是他一路走來,沒有停止「加把勁」的成果吧。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朱宗慶(約42分鐘)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台視、東森主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