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職場新鮮人的大哉問:長達60年的職業生涯,我該如何規劃?

2023-02-28 09:05

? 人氣

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美聯社)

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美聯社)

為更長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吧,你的職業生涯興許要延長很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夏洛特·賈普(Charlotte Japp)正在為這件事做準備。十年前大學畢業後,賈普曾在不同行業的三家公司從事營銷工作,同時她還成立了初創企業Cirkel,希望在年輕與年長員工之間建立職業互助。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32歲的賈普現為紐約創投公司ff Venture Capital的平台業務主管,在她看來,自己的職業生涯並非一條直線,事業發展也不會沿著某個單一並且一目瞭然的階梯逐步上升。事實上,她將職業生涯看成是一段漫長且充滿變化的過程——就好比一場需要不斷轉彎的馬拉松,沿途還會不時停下,再重新出發。

「我知道我的職業生涯會很長,而且不會只做一件事。」賈普說,「另外,工作、學習和家庭之間也會有更多階段性的重心切換。」

對賈普這樣的「千禧一代」以及之後代際的人來說,他們正開始以一種全然不同於上一輩的方式來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他們也別無選擇:因為他們可能會健康地活到90多歲甚至更久,所以他們必須學會如何度過60年職業生涯,而不是傳統的40年。

不過,這種變化導致在做職業生涯規劃時需要一種新的思維模式。例如,相比沿著一條路徑垂直上升,當人們穿梭於不同的崗位甚至職業時,需要左右移動,有時甚至還會走一段下坡路。他們必須確保在今後的漫漫人生中,能有足夠的收入來養活自己。他們需要想明白自己對哪份工作的滿意度最高,這樣才不會在工作數十年後感覺精疲力盡。他們還要不斷掌握新技能,以免被淘汰。如果有條件,他們或許還想偶爾中斷工作,以平衡事業與生活。

「在60年的職業生涯中,我們需要一種不同的工作方式,職業生涯也需要設定不同的節奏。」史丹佛大學長壽研究中心(Stanford Center on Longevity)的首任主管勞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說。

卡斯滕森博士說,如今,人到中年的男性和女性「往往事業與家庭兩頭忙得不可開交,從早到晚毫無生活可言」,而另一方面,那些事業發展進入停滯期或是在自己還想幹的時候就被擠出職場的年長者,他們又感覺自己沒有得到重用。卡斯滕森設想了一種模式,這種模式下,人們的總體工作時間可能與現在大致相當,但他們會將工作分散到更長時間中——從而降低職業倦怠風險,同時也為自己留出了保持個人追求和提升技能的時間。

所有這些都可能給企業帶來挑戰,它們目前還沒有想出辦法能讓員工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始終保持工作效率與創造力。很少有企業規劃出靈活的職場出入路徑,也很少有企業針對即將退休的員工建立「下滑道」機制,讓他們以縮短工時的形式在職場上幹得更久。據iRelaunch的研究,對於那些因照顧家庭或其他原因而暫別職場的員工,《財富》500強企業中只有不到10%的公司針對這群人設立了重返職場計劃。iRelaunch是一家邁阿密地區的企業,它鼓勵僱主設立此類方案,同時也幫助那些離開職場1年-20年的員工重返工作崗位。

然而,如果僱主想吸引他們需要的員工,他們也別無選擇,唯有適應。畢竟,企業領導人很可能也處於同樣的境地。

如何應對這種新形勢,並提前做好規劃?以下是七個需要考慮的方面。

1. 把職業生涯想成一座攀爬架,而不是一架梯子

如今,預計一輩子只會待在一家公司的人已經少了很多。隨著職業生涯的延長,這一趨勢只會加速。畢竟,即便條件允許(此處也有一個大大的問號),也很少有人願意把一份工作幹上60年。若真這樣,你可能對工作和生活都不會感到滿意,收入也會止步不前。而且,也基本沒有企業表現出這樣的忠誠度來鼓勵員工「一生只打一份工」。

相反,員工應該把職業生涯想成是需要橫向跳躍和跨越階梯的,而不是直接向上爬升。

賈普說,她是從父母身上認識到這一點的,他們中年時雙雙失去了企業裡的工作,而後各自成功創業。父親先前從事廣告業,後來在eBay上賣起了油票和硬幣;之前在一家大型藝術畫廊擔任管理者的母親則成為了藝術品收藏家的獨立顧問。

「嘗試不同的工作,以及改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樣的想法很早就植根於我的心裏。」賈普說。不管什麼樣的職業生涯,尤其是很長的那種,你都需要應對兩個不斷變化的變量,賈普說,「首先是商業世界,新企業和許多新的工作將不斷冒出來。就我們個人而言,我們也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我們的興趣、需求和好奇心同樣如此。」

2. 「終身學習」必不可少,包括重返校園

跟上最新的技術腳步、滿足新的職位要求、為新機會接受培訓,即便是現在,要做到這些已經很難了。若是職業生涯再延長20年,想起來就更令人生畏。此外,面對工作年限的延長,許多上班族都想開啟第二或是第三份職業,這就需要他們重返校園學習知識,說不定還需要拿到新的學位。

38歲的茱莉亞·派因斯(Giulia Pines)曾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在德國待了十年後,她來到了紐約。兩年前,就在「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以及其他針對社會不公的抗議活動發生後,她想過要當一名律師,「去推動政策的轉變,並幫助人們,但一開始,我覺得自己年齡太大,不適合轉行了。」她說。後來她意識到,今後她或許還有幾十年時間可以從事法律工作。

眼下,派因斯已是布魯克林法學院(Brooklyn Law School)的一名大一學生,她在班上遇到了幾名同樣年過三十的同學,對於40歲才會開啟律師生涯這件事,派因斯並不擔心。她說,「我反正都要到40歲,不如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她還說,在她成長的家庭中,家人們「從來不考慮退休,我的爺爺和父親都是醫生,他們一直幹到了自己的身體和精神條件不允許的那一天。我現在所做的只是在為下一步做準備,不存在年齡的限制。」

3. 尋求靈活性,更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

隨著人們的壽命和職業生涯都在延長,他們的生活重心也會發生變化。他們還面臨著各種難以協調的需求。例如,對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來說,他們一方面肩負著照顧年邁父母的責任,同時還要照顧年幼的子女。根據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和全美護理聯盟(National Alliance for Caregiving) 2020年的一項研究,目前有4,800萬美國人在無償照顧老人或是存在殘障的親戚,其中40%以上的看護者都處於18-49歲年齡段。

「任何人都會在某個時刻成為照護者,談到60年職業生涯時,這一點應該成為人們的共識。」蘇珊·戈爾登(Susan Golden)說,她是一名諮詢師,就壽命延長帶來的創新與創業機遇向企業和創投公司提供諮詢。

如今,戈爾登正在踐行自己的觀點。30多歲時,她曾是一家創投公司的合夥人,生下大女兒後,她只休息了三周。但二女兒出生後,那會兒她也開始照顧自己的母親,於是她給自己的事業按下了暫停鍵。現在,她鼓勵女兒們和其他「千禧一代」考慮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給自己放個假,「這樣才不會錯過養孩子的快樂。你不需要不間斷地工作60年。」她說。

休整了大約15年後,戈爾登進入了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卓越職業學院(Distinguished Careers Institute),那一年,她61歲,她將其稱為自己的「第二春」。她學習的課程涉及多項內容,例如在史丹佛商學院學習創業學和董事會治理,在醫學院學習如何健康地步入老年,同時還學習了設計思維。不僅僅是她,還有一些年過五十甚至更年長的人也在考慮轉型。戈爾登說,「來自這個群體的支持對我幫助很大。」除諮詢師身份外,目前她還在史丹佛商學院與人共同教授一門課程,講述的正是長壽帶來的商業機會,此外她還著有《變老——人生新階段》(Stage (Not Age))一書。

4. 掌握事業重啟的策略

2022年3月,領英(LinkedIn)在個人資料中引入了一項新標籤——事業暫休期(Career Breaks)——以便用戶創建自身檔案時,能夠描述他們在離開傳統崗位的那段時間做了哪些值得記錄的事,包括照顧家庭、從事志願服務以及旅行。新標籤的出現有助於普羅大眾接受一種觀點,即職業生涯並不總是直線型的。

iRelaunch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卡羅爾·費希曼·科恩(Carol Fishman Cohen)建議員工在職業生涯中,自始至終都要做好詳細記錄,不僅要記錄成就,還要記錄他們在不同工作中與老闆、下屬以及同事相處的具體經歷。五年或十年後再想記住當初的成就已經夠難了,何況四、五十年後呢?「那些沒想到做記錄的人,只有憑記憶再現過去,通過這種方式浮現出的往事可能遠遠比不上當初發生時那樣鮮活,也難以帶給人強烈的感受。」

暫時退出職場的人應及時更新自己的執業牌照以及在相關職業機構中的會員資格,還應參加線上課程提升自己,並掌握新技能,如果有可能,不妨去做兼職志願者或是契約工。「利用事業暫休期好好想想自己的優勢,以及你是願意重新回到原來的職業路徑,還是踏上新路。」科恩說,還要讓你的潛在僱主知道,在這段暫休期裡,你已經仔細考慮好要全情投入到這個領域裡。

5. 搭建代際人脈

在60年的職業生涯中,上班族不僅需要培養與上級的關係,對資歷不及他們的同事,彼此的關係同樣需要維護。

年輕一些的同事可能更了解如何運用新技術,可以幫助年長同事學習並適應此類技術。而且職業道路往往充滿變數,職位很可能出現變動。眼下年輕一些的同事,其職位有朝一日也許會超過昔日老闆,成為決定是否錄用他們的人,或者能幫他們介紹別的工作。科恩在照顧家庭11年後打算重返職場時,就遇到了這樣的事:她在貝恩資本(Bain Capital)得到了一份工作,之前她在另一家金融公司結識的一名資歷較淺的同事如今在貝恩擔任要職。科恩說,此人還記得她,並把她介紹給了負責招聘她的貝恩同事。

6. 居安思危,提前規劃新路徑

人們通常會埋頭專注於自己的工作,集中精力服務現任僱主,尤其是他們對工作感到滿意時。然而,在職業生涯變得漫長且多樣化的時代,提前考慮好替代方案,而不必等到你不得不作出改變或是感到壓力的那一天,這一點很重要。有朝一日你也許用得著這套方案,而且這種可能性大大增加。

出於這種考慮,專業人士建議,如果想了解哪些領域,最好去參加這方面的行業會議,並花時間想想自己下一步的打算,以做到有備無患。有人也許曾在運營或IT部門工作,但考慮轉到人力資源或是營銷部門。不妨同這些部門的人聊聊,看看從事這一行需要哪些條件。如果你還想再打拼30年而不是10年,這種狀況下,構建安全網的重要性要大得多。

7. 不要試圖把一切都計劃好

要想規劃出60年職業生涯的全部場景,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太多事情——個人生活、經濟環境、職場形勢——都會發生改變。沒有誰的水晶球可以預測到那麼遠的未來。

相反,找到一種既能帶來愉悅感、同時又充滿挑戰的工作和職場環境才是真正重要的事。以往,職業路徑通常呈現出垂直爬升的特點,員工設定他們要在某個時間或是年齡之前達成特定目標,倒也合情合理。但今天,這種做法可能會適得其反。面對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職業生涯,比起死守那麼幾個目標,隨機應變的能力才是不可或缺的。

「歸根結底,就是跟隨自己的直覺,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每天做自己喜歡的事。」賈普說,「一直以來我學到的一點是,要有適應力。要把握當下。」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