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國人說中國話」?香港政府推動廣播電視「調降英語節目比例」

2023-02-23 15:14

? 人氣

事實上,中國近年頻頻出現「去英文化」現象,北京、天津地鐵站牌的英文翻譯將「Station」改為漢語拼音「Zhan」;在教育方面,上海取消小學的英語考試,中國教育部門禁止中小學使用國外教科書,兩會期間甚至有官員建議不再將英語列為義務教育的必修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對BBC中文指出,中國大陸的文化語言政策影響了香港政策,會削弱香港國際化程度。「國際語言仍然以英文為主,這個語言政策是文化政策的一部分,語言的削弱一定會令這個語種的國家的重要性下降,這反映了北京對香港國際化的認知,其實是停留在一種文化戰略鬥爭。」

社會政策及公共行政學者鍾劍華也表示,北京希望香港「大陸化」,使港人失去「香港本位」意識,只以國民身分和中國塑造的意識形態去理解周圍的社會,「要產生效果不是一朝一夕的,但現在他們(政府)什麼都控制和壟斷了,不排除會有些影響。」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峰日前在《端傳媒》撰文質疑稱,新措施表面上是讓商業機構有更大空間引入外地或其他非英語的外語節目,但實際運作上最可能的結果是從中國大陸引進屬「指定播放類別」的節目,播放更多普通話內容和廣告。

香港

強調廣播機構的「國家責任」

這是《香港國安法》自2020年6月30日實施後,港府針對商業廣播機構的最大幅度政策調整。

傳播學教授李立峰撰文分析指,港府正在削弱媒體「公共服務廣播」(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性質,而強調其「國家責任」,過去兩三年當局已按照這個原則整頓公共廣播機構香港電台,並在編輯政策把「一國兩制」放在「公眾利益」之前。他認為,港府將此邏輯延伸至商業廣播機構的條款,屬預期之內。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梁麗娟也向BBC中文表示,近年香港整個媒介格局都在改變,政府明顯是要重新定義免費台的角色,強化其宣傳及公眾教育功能,「去推廣他們所謂的公民知識」。

不過她坦言,除非當局提供指定國安影片、指定須在黃金時段播放,否則播放時段和節目形式,都還是電視台自主的商業決定,彈性空間很大。「他可以放在清晨或深宵時段,或像之前有些台會『走精面』(鑽空子),把政府規定的文教類節目拍成有商業贊助的旅遊節目,變做間接廣告,又或者拍成有獎問答遊戲吸引觀眾,都是一種形式。」

至於國安節目的實際作用,學者鍾劍華認為,除非香港政府封鎖網路,否則有心人仍可在網上接觸到不同資訊,政治宣傳難以收效。

政治學者陳家洛教授也指,國安節目來了又去(come and go),本地觀眾都懶理,"香港人已逐漸學會了如何(在政治氣氛下)不被影響,總會有比那30分鐘電視時段更重要的事可以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