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長照,我選擇一條更難的路走—《關懷的力量》選摘(2)

2023-03-01 05:10

? 人氣

但是,萬一有一天,自己的家人突然生病了,而且是急重症,必須馬上送醫,這時候,人們才赫然驚覺,以往住家旁邊的地區醫院早已關門或轉型護理之家了,不得已只好緊急送家人前往路途遙遠的大醫院救治,可能延誤急救的黃金時間,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更糟的是,因為病患全往大醫院跑,大醫院總是人滿為患、一床難求,導致急重病患只能待在擁擠、吵雜的急診室苦等病床,有時一等就是好幾天,甚至等上快一個月,只有生過病、等不到病床、掛不進門診的人,才能體會生病的苦。

地區醫院的消逝,不只是直接衝擊社區民眾的急性醫療照護,對於社區民眾的慢性疾病控制及防範、長期照護病患的安置,也同樣受到挑戰。

例如有些長期服用慢性病藥物的老人,因為附近地區醫院關門了,又嫌去大醫院掛號看診不方便,最後乾脆不吃藥了;或是有些需要定期復健的病人,礙於路途遙遠、看診耗時,只好放棄復健。類似這些問題,在臺灣的偏鄉地區尤其嚴重,凸顯地區醫院對偏鄉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地區醫院除了擔負當地地區的醫療照護責任,同時也負責協助社區居民的日常健康篩檢、傳染病監測、疫苗施打,衛生政令宣導與公共衛生、醫學常識等健康教育,一旦地區醫院消逝,原本政府建構的健全社區醫療安全防護網,恐將出現漏洞,面臨瓦解。

地區醫院擔負社區守護者,舉足輕重,新北仁康地區雖然位處新北都會區,但靠近山區,這裡住了數萬名不方便遠赴就醫的社區居民,我告訴自己,新北仁康醫院必須發揮企業社會責任,例如二○一九年底Covid-19疫情大爆發,肆虐全球長達兩年多,至今還看不到盡頭,隨著疫苗上路,我們全體醫護人員,全力配合政府政策,任勞任怨,為社區民眾施打,與在地居民一起攜手抗疫。

「臺灣的醫療不患寡,而是患不均」,臺灣健保曾是我們自豪的臺灣醫療奇蹟,但如果希望健保不倒、醫護不過勞,不論政府或民眾,思維都得要改變,「小病就近看,大病到醫院」,徹底落實分級醫療,否則曾經的臺灣醫療奇蹟,總有一天會救不活自己。

《關懷的力量──康義勝從醫的初心》立體書封。(釀出版提供)
《關懷的力量──康義勝從醫的初心》立體書封。(釀出版提供)

*本文由康義勝口述,吳佳晉撰文,劉舒恬整理記錄。康義勝為新北仁康醫院院長,先後創辦台北仁康醫院、新北仁康醫院及其附設護理之家,行醫數十年,並加入雲林同鄉會並組織「返鄉義診團」,長懷感恩回饋鄉里社會;吳佳晉為資深媒體人,前旺旺中時集團財經組主任,橫跨醫藥、影劇、財經新聞超過二十年,著有《從負翁到富翁》、《錢滾錢》、《這一生,一定要有一張保單》、《承擔:林佳龍的危機領導學》等。本文選自《關懷的力量──康義勝從醫的初心》(釀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