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問題不在內鬥,而在內鬥之後

2023-02-20 06:00

? 人氣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見圖)14日拜會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資料照,柯承惠攝)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見圖)14日拜會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資料照,柯承惠攝)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國民黨與「內鬥」二字似乎就緊密地鑲嵌在一塊。上至匿名的高層,下至基層的支持者,「逐漸嗅到內鬥的味道」一詞,也貌似成為藍營每逢中央及地方大選,相關新聞中最常出現的關鍵字排行榜前三名;某種程度上,亦常華麗轉身成支持候選人失勢、討厭候選人得勢前後,各自支持者「不想含淚投票」時的開脫之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舉個最近的例子來說,有意角逐大安區立委提名的國民黨北市議員鍾沛君,在臉書粉專列出的參選「四大承諾」,被認為是針對同樣宣布角逐提名的前北市議員羅智強。想當然爾,最熟悉的「內鬥」二字,又被重重地扣在了國民黨身上,尖酸刻薄、見縫插針、黨內互打、有失厚道…以及若干不堪入耳的人身攻擊,是鍾沛君臉書貼文下,最多數的留言內容;而羅智強則是在臉書以「風雨淒淒,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十六字,間接回應,並感謝支持者。

然而,筆者以為,「競爭」乃是民主國家得以存續的常態規則,同時也是民主政黨欲健康運作必須創造的條件;而競爭的「劇烈程度」,則是人民、支持者用以決定,是否要用到「鬥」字來比擬的關鍵指標。對於國民黨的支持者而言,集體性地對「鬥」字產生過敏不適,老實說是無可厚非,因為藍營確實為此賠上了長達近八年的在野;不過,筆者仍必須在此拋出一項提問,「難道民進黨就不內鬥嗎?」

時間拉回到2019年初,蔡英文在民進黨於2018年底九合一大選大敗後,引咎請辭黨主席,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也在立法院總預算案通過後不久,請辭獲准。而表面上各自「失勢」的蔡、賴兩人,皆在3月中民進黨中央發布總統初選公告後,華麗轉身、投入初選。蔡、賴兩人的不合與相輕早已不是新聞,這場腥風血雨的「內鬥」也在4月中,賴清德的一次受訪後,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我們也請總統,能夠要求她的網軍,停止對我的攻擊」賴清德毫不修飾地透過新聞媒體,展開了他對蔡英文既有的「現任者優勢」(incumbency advantage)的挑戰、掙扎與鬥爭;而自詡「辣台妹」的蔡英文,自然也不是吃素的,以提醒賴清德領導國家需講「誠信」作為回擊,霎時間,民進黨的鬥爭大戲儼然成形。

後來的劇本大家都知道了,蔡英文以35.6%的得票率再次獲得民進黨提名參選2020年總統。然而,藍營支持者永遠無法想像的畫面發生了,11月17日,年初被「蔡總統的網軍」攻擊得遍體鱗傷的賴清德,在記者會中以略帶無奈的語氣,宣布將「紆尊降貴」地接受蔡的邀請,擔任副手、爭取連任。筆者以為,沒有人會不同意民進黨當年的初選是場「內鬥」,但這是否成為了綠營2020年失去政權的必要條件或充分條件?結果顯而易見。

隨著國民黨在2022年九合一大選大勝、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公開表示當年退出國民黨是「年輕氣盛、一時衝動」、前立法院長王金平也表示僅支持黨提名的候選人,大環境的順風與黨內前所未見的團結氛圍,似乎並未緩解藍營支持者對於「黨內互打」的深層恐懼與不安。一個對於藍營支持者來說,無比慘忍的事實是:民進黨總是在鬥完後,還能不計前嫌地「牽手喊凍蒜」;但國民黨往往在鬥完後,就沒有然後了。

不過,誠如本文標題所示「問題不在內鬥,而在內鬥之後。」儘管筆者相信,對於泛藍陣營而言,絕不希望再看到國民黨2020年總統大選時的內鬥場景;然而,國民黨此時此刻最需要的,就是民進黨那種「內鬥之後,還能團結」的向心力,若再搭配上黨主席朱立倫多次公開呼籲的「非綠」大聯盟得以成形,想必才會是藍營支持者心中2024年「最好的結局」。

*作者為東吳政治系四年級生、實習政治幕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