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志克觀點:江澤民與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韌

2023-01-31 07:10

? 人氣

這些投入陸續也產出一些成績:1973年北大領軍的團隊研製成功第一台每秒運算100萬次的積體電路電子電腦—105機,1974年清華大學領軍的團隊成功投產小型積體電路通用數位計算機—DJS-130; 1975年北京大學物理系半導體研究小組設計出中國第一批1Kb DRAM動態隨機儲存器;1979年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成功批次生產4Kb DRAM, 1981年又研製成功16Kb DRAM。換言之,在1980年代初期,中國的自有半導體技術約落後美國六到八年,但明顯領先臺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97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美。(美聯社)
中國半導體發展與江澤民。圖為1997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美。(美聯社)

為了集中精力發展電子產業,中國政府於1982年5月,將第四機械工業部、國家廣播電視工業總局、國家電腦工業總局合併,組建電子工業部,下轄約2500家科研院所和電子工廠,職工總數超過100萬人,主要研製通訊、雷達、電視、電腦、無線電等裝置。江澤民擔綱首任副部長,並於1983年扶正。由於看重半導體製造技術,在1984到1990年之間,中國各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和大學,前前後後從國外引進總共33條晶圓生產線,如以每座300-600萬美元估算,總投資達1.5億美元。其中最有名的例子是耗資6,600萬美元,於1982年從日本東芝引進3英吋技術,在江蘇無錫建立5微米製程、月產能1萬片晶圓的江南無線電器材廠,專門生產彩色電視機用的積體電路,最後其年產量達3,000萬隻晶片,用於40%的國產電視機、音響和電源。1985年該廠更成功試製出中國第一塊64KB DRAM,比韓國只晚一年。

相較之下,臺灣政府於1975年耗資1,287萬美元,向RCA購買3英吋、7微米的CMOS晶圓生產技術,由工研院於1977年成功建置7.5微米的試產線。1980年聯華電子成立4英吋晶圓廠商轉工研院的技術。1987年台積電的第一個晶圓代工廠(6英吋、3微米) 開始量產。1989年宏碁電腦與美國德州儀器合資成立臺灣第一家專注DRAM生產的6英吋晶圓廠。

由上可知,中國在1980年以前對半導體技術的自主程度,以及在1970  1990 年間對半導體製造技術的投資額,都遠大於臺灣。然而,三十年後臺灣在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卻遙遙領先中國,為什麼?

首先,1980年代中國政府投資的33條晶圓生產線,多數不具商業價值,原因是電子工業部缺乏規劃產業政策的能力,及有效執行政策的權力,遂將國有電子企業單位的管理權,下放給省市地方政府,然而地方幹部素質低落、貪汙腐敗,以致造成各式各樣光怪陸離、成效不彰的投資亂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