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開啟人類的文明:《舌尖上的演化》選摘

2022-12-31 05:00

? 人氣

研究食物共享行為對於黑猩猩尿液裡催產素的影響。(資料照,美聯社)

研究食物共享行為對於黑猩猩尿液裡催產素的影響。(資料照,美聯社)

山姆尼、魏蒂格與其他同事根據對於塔伊黑猩猩的觀察,歸納出牠們分享食物的三個原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原則之一:黑猩猩會與一起合作採集和掠食的其他黑猩猩共享食物,尤其當食物屬於很難取得的類型,例如紅疣猴的肉,這個原則會更加明顯。

原則之二:黑猩猩除了會與一起覓食的同伴共食,還會分享食物給已經與牠們有長期穩定社交關係的夥伴、以及牠們想建立新關係的黑猩猩,換言之,就是會分享食物給朋友或是利用食物來交朋友。

原則之三:分享食物的朋友都是屬於同種社會地位的,所以在塔伊黑猩猩社群裡屬於邊緣人的黑猩猩,不會分享食物給高地位較高、具有權勢的黑猩猩,而會將食物分享給同屬於邊緣人的黑猩猩;反之亦然,具有社交優勢的黑猩猩只與地位相等的黑猩猩共食。

魏蒂格與另一組同事,也研究食物共享行為對於黑猩猩尿液裡催產素﹙oxytocin﹚的影響。我們的神經科學家朋友海瑟.派蒂索﹙Heather Patisaul﹚如是說:「催產素幫助我們信任他人或是與他人建立關係,主要的機制是減少焦慮感。大部分雌性動物在成為母親後,體內的催產素濃度會大量上升﹙有些物種則是發生在雄性動物身上﹚。」不過真正調控神經反應的物質是多巴胺﹙dopamine﹚,催產素生成後會刺激身體製造多巴胺,這種生物化學反應常發生在具有社會性、且採一夫一妻制的動物身上,就類似小嬰兒喜歡被抱抱、父母也藉擁抱孩子增進彼此關係的情形。

目前已知黑猩猩與同伴互相理毛時,體內會產生更多催產素,而魏蒂格團隊進一步發現食物共享行為會促使黑猩猩體內生成更大量的催產素﹙至少從尿液中催產素的濃度看來是如此﹚,而且當牠們共享越珍貴難取得的食物時,這種催產素濃度上升的現象越加顯著。黑猩猩與朋友共享食物、或以分享食物來結交新的動物朋友時,也都出現催產素激增的反應。總結魏蒂格與山姆尼團隊的研究,他們推論黑猩猩的共享食物行為使體內催產素濃度上升,進而使多巴胺激增,愉悅感隨之而來,強化了既有的社交關係,也能幫助黑猩猩建立新的友誼。所以,有時黑猩猩會挑選並分享好吃的食物,因為牠們不僅能藉由吃獲得快樂,透過共食行為還能感受到雙重的快樂。現在拉回我們在法國小鎮的場景,我們與陌生人共進晚餐、分享各自的故事,我們同樣感到十分快樂,周圍的陌生人也看起來相當高興,大家一同沈浸在體內的催產素與桌上的美酒——即無形與有形的催產素。我們與黑猩猩在這方面的相似,大概來自我們演化上共同祖先所擁有的社會行為與生物化學機制,不過人類的晚餐飯局可比黑猩猩的共食行為複雜多了,因為我們多了由言語所構成的飯間談話,每個人講出的話都不一樣。

我們的言語能力,讓我們得以邀請陌生人來共餐,也讓我們能選擇真正想邀請的陌生人。我們說的話就是我們的社交工具,在日常談話與故事分享的基礎上,人類確立了彼此的關係。在所有的文化裡,食物、會話與談判三者密不可分。黑猩猩藉由分享食物或幫忙理毛、挑毛蝨來增進彼此感情,我們人類也會藉由分享食物或接受食物來拉近關係,而且我們還會利用言語來強化這些關係,語言就像是無形的手,為我們握住身邊的友誼。

這並不是說黑猩猩沒辦法進行口語溝通,而是牠們發出的聲音只能表達摘要式的訊息,各種不同的情緒都只用單一的聲音去表達,而且牠們表達的都是祈使句,也就是要求其他動物做某件事。舉例來說, 一位研究黑猩猩溝通的靈長類學家艾咪.卡蘭﹙Ammie Kalan﹚發現當黑猩猩看到了長滿美味果實的果樹時,牠們會發出叫聲代表「欸來吃好吃的水果唷」,這個聲音出現的時機,至少是果實數量充足, 可以分享給其他黑猩猩,或者牠們知道後面有朋友還沒跟上腳步的時候。艾咪能解讀黑猩猩想傳遞的訊息,她可以判斷黑猩猩是否找到不錯的食物,甚至知道牠們想表達找到多少食物。

黑猩猩(取自Pixabay)
黑猩猩(資料照,取自Pixabay)

在此起彼落的叫聲中,黑猩猩還可以辨認彼此的聲音,如此一來,這些訊息之於牠們就像是「尼克說快來吃東西啊」, 這種宣告叫聲還可以描述食物的品質或數量, 例如「尼克說快來吃『超好吃的』東西啊」, 這類附加資訊會以聲音的音高、音色與音量的變化來表達。食物的質與量還有其他表達形式,即群體中的黑猩猩發出聲音的比例,如果牠們找到的食物越好,發出宣告叫聲的黑猩猩就會越多,當下變得越喧囂,聽到叫聲的黑猩猩就可能就越興奮。可以說在黑猩猩的文法中,集體喧鬧是一種驚嘆號,是在黑猩猩以團體聲音提供食物訊息的情境下,有如母音般重要的語音單位。這種集體喧鬧表面上聽起來,其實滿像布斯與蘭寧收集法國電台裡嗯嗯誒誒的人聲,就是在有意義的言語之間發出的無意義聲音,只不過黑猩猩的集體喧鬧更為嘈雜,就好像我們前往布里耶格餐宴路上所聽到的,由母音所譜成的歡騰歌曲。

不過與人類相比,我們目前仍未從野生黑猩猩的聲音溝通中發現更複雜的意思,也未發現牠們試圖描述不在眼前的東西﹙例如果實之類﹚。牠們不會理解其他黑猩猩的想法,也不會想要改變別人腦中的想法,更不會想要創造新的叫聲。不同的黑猩猩族群會有不同的飲食傳統、會使用不同的食物處理工具、會關注不同的食物,但牠們都透過叫聲來傳達同樣的意思。可以說,黑猩猩在晚餐時的談話重點,永遠在於是不是有水果或肉出現、要不然就是這些食物有多好,如果我們是黑猩猩的客人,我們一定會被這種內容重複的叨絮給煩死。

再回到布里耶格的晚餐, 與我們共桌的新朋友輕鬆地在法語和英語間轉換,談論著魚、羊、食物、鄰居等各種話題,這讓我們感到興味盎然,也不禁好奇人類精細的語言能力是如何演化的。在討論這個問題的同時,羅伯又從大桌上的乳酪拼盤拿了一片乳酪,從共用的麵包上撕下一塊,再請旁人把酒傳過來。史前人類創造新詞彙的能力可能就是在餐桌上發展出來的,因為在用餐時免不了要討論食物分享的規則,這就超越了塔伊森林裡的黑猩猩或是我們兩者共同祖先能處理的程度。即便語言的起源與食物無關,至少語言複雜化的過程也跟用餐情境脫不了關係。正如布西亞-薩瓦蘭所言,語言使用餐過程蘊含了各種社交性,包含友誼、愛、或是「交易、猜疑、權力、要求、贊助、抱負、詭計」。因此,雖然不同文化的用餐禮儀形形色色,但至少共餐的重要性超越了人類文化間的差異,這是亙古不變的。而且與人共餐也讓食物更好吃,因為同伴的存在與彼此分享的故事,會提升我們的愉悅感。

對我們的史前祖先來說,幾千年來他們就是在火邊聚會時分享彼此的故事。坐在火堆旁,手裡拿著食物,他們能盡興的交換知識與所見。在這樣的交流中,流言蜚語能被消弭,假消息會被澄清。火邊閒聊就是我們史前的同儕審查機制與共識大會,也集人類最早的大學、科學學會、廚房、餐廳等眾多機能於一。

在火堆旁,我們的祖先分享自己分類周遭動植物的方法與使用它們的智慧,他們研究著大自然的時序與各種物候現象﹙這關係到哪些動植物在什麼季節會最美味﹚。他們關心這些事不僅是為了生存,也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愉悅美妙。

「‘We have been authorized b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o use this content’ or the equivalent in Chinese complex script該內容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授權使用」

《舌尖上的演化》立體書封(商周出版)
《舌尖上的演化》立體書封(商周出版)

*本文選自商周出版《舌尖上的演化:追求美食如何推動人類演化、開啟人類文明》,作者羅伯・唐恩(Rob Dunn)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生物學系教授、科普作家。作者莫妮卡・桑切斯(Monica Sanchez)​為醫學人類學家,現任加拿大湯普森河大學社會與人類學系教授,致力於健康和福祉的文化研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