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美國跨黨派對中國強硬的聲音 康乃爾教授白潔曦主張「競爭共存」

2022-12-16 12:00

? 人氣

《紐約客》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麥寇特(David M. McCourt)把上述這些人視為「戰略競爭者」,且可分成3類,包括1997至2010年代協助形塑與中國打交道主流模式的老「接觸者」、長期主張要對中國強硬的「新冷戰戰士」,以及白潔曦所屬的「競爭共存者」(competitive coexister)。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政策協調官坎博(Kurt Campbell)(AP)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政策協調官坎博(Kurt Campbell)(資料照,AP)

麥寇特告訴《紐約客》,他最初想把「競爭共存者」稱為「新接觸者」(new engager),但對方請求不要,因為「接觸」一詞似乎已被視為汙點。競爭共存者承認美國正和中國競爭,但同時必須找出與新興強權和平共存的方法,且認為與中國有更多接觸毫無錯誤。

「競爭共存者」成新選擇?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3位學者何瑞恩(Ryan Hass)、金沛雅(Patricia M. Kim)與貝德(Jeffrey A. Bader)11月共同撰寫的報告稱:「戴著有敵意的鏡片看待(與中國)關係是個錯誤。」麥寇特說,白潔曦所屬的競爭共存者是個新群體,不同於以往的中國事務專家。

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4日進行拜登上任後的首次實體會談,《紐約客》稱,此會談相當成功,拜登說他看到立即爆發台灣衝突的風險低,且雙方同意未來持續接觸,而布林肯將於2023年初訪問中國。不過《紐約客》認為長期來看,有跡象顯示雙方關係會惡化。

2022年11月14日,印尼峇里島「拜習會」登場,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度以「元首」身分握手(AP)
2022年11月14日,印尼峇里島「拜習會」登場,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度以「元首」身分握手(AP)

《紐約客》指出,共和黨掌握多數席次的美國聯邦眾議院,有意展開與中國有關的聽證會,像是COVID-19病毒是否從中國的實驗室外洩,而中國勢必會採取反制,導致雙邊關係緊張,且為了不被認為軟弱,都不會有所讓步。白潔曦坦言,與中國對話的努力有增加,但花太多時間考量怎麼做及造成的形象。

白潔曦沒有點名拜登政府,因為她希望拜登團隊能看到她在《外交事務》所寫的文章。她向《紐約客》表示,由於當前共識而難以提出更慎重的方法,她的文章則是要鼓勵想提出其他方案的拜登團隊成員,「我常認為私下討論是在公開討論的陰影下進行,所以很難有進展...... 目標之一就是讓討論變成可能」。

白潔曦認為,拜登政府必須採取緩和美國與中國關係緊張的措施,包括反對美國國會有意提升台灣地位、勸阻眾院議長在內等高階官員訪台念頭,甚至中國有更好的行為,美國要願意給予獎勵,而非只有一系列的懲罰,同時建立更頻繁的雙邊溝通管道。

全面外交打壓會有災難性衝突

白潔曦也說,爆發災難性衝突的風險太大,所以不能進行全面外交打壓,「那些認為聽天由命的人該捫心自問,他們看到怎樣的世界...... 我認為不檢視有無替代方案的行為太具災難性」。《紐約客》稱,部分與白潔曦有相同看法的人,因怕被批評對中國軟弱而未提出此論述,所以很歡迎她帶來改變。

「白潔曦很勇敢」,曾任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的董雲裳(Susan Thornton)說,「真的很難批評拜登知道還有其他方案,問題在於無法做細微政策制定,因為只要做了什麼,就會遭另一方抨擊」。另外,白潔曦11月出席的美國哈佛大學「共存2.0」研討會上,部分與會者被問及對她在《外交事務》論述的看法。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艾瑞克森(Andrew Erickson)當時直言,他沒有看到中國想要互相的證據,並以中國拒絕討論軍控為例,「我沒看到與習近平的中國進行合作的基礎...... 我很遺憾這麼說」。《紐約客》稱,身為美中混血的白潔曦,看到美國亞裔遭到種族歧視攻擊,因此對發言論述相當謹慎。

《紐約客》表示,白潔曦盡可能讓自己的論述以事實和政策為基礎,雖然她沒有認為自己是種族主義受害者,但擔心美國境內的相關激烈言語和攻擊行為會加劇。白潔曦強調:「我不想成為路殺受害者,可是袖手旁觀的代價太大。就算我是學者,我也是個公民,我很害怕這個國家的走向,以及對中國的敵意和對立增加。我沒有想要緊張,但想逃離這個想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