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抗中」無以「保台」─選票反應的和戰抉擇

2022-11-29 07:10

? 人氣

拜登與習近平於G20峰會期間,在峇里島舉行難得的「拜習會」。(美聯社)
拜登與習近平於G20峰會期間,在峇里島舉行難得的「拜習會」。(美聯社)

我認為中美這些對話不會立即產生具體成果,但卻具有「預防性外交」和「預防性防禦」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中美改善關係促使美國在歐亞的盟國,也紛紛調整其「一邊倒」的政策,澳洲就是明顯的例子。

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在G20峰會期間與習近平會晤。這是中澳兩國領導人自2016年以來的首次雙邊會晤,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可能正在緩和,北京最終可能取消對澳貿易制裁。中國今年進口澳洲小麥占比達63%,創下新高。除了澳洲外,日韓及歐盟的一些美國盟友,基於經濟利益也爭相對中共示好。

選舉結果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蔡英文總統因民進黨慘敗,以辭身兼黨主席一職表示負責,但她沒有「懷憂喪志」;朱立倫主席因國民黨勝選感謝各方支持,但他沒有「喜形於色」。因為兩人心中明白,此戰非終戰,決戰點是2024年的總統大選;何況,台灣面臨的挑戰也不是誰能取得大位,而是誰能讓台灣逺離台海可能爆發的一場戰爭。

英國《經濟學人》去年4月出版的封面標題,曾把台灣視為「地球最危險的地方」。在這份雜誌今年11月出版的「2023全球大趨勢」年刊中,蔡總統和拜登、習近平、普丁、澤倫斯基,一起登上了封面。臺灣和烏克蘭被拿來相提並論,因為《經濟學人》認為,地緣政治衝突升溫,中共可能對台採取行動。

民進黨的「抗中保台牌」在選舉中失靈,不是因為選民對中共的安全威脅無感,而是覺得民進黨的「抗中」無以「保台」;更重要的是,外在因素沒有發揮推波助瀾的作用。僅管如此,我認為「抗中保台」仍有可能在2024年總統大選時,再度浮上檯面,成為朝野政黨攻防的一個「戰場」。

中美不會為了「臺灣問題」撕破臉,但也不會放棄把台灣作為鬥爭的戰場。在2024年臺灣大選前,如果有望接任美國眾議院議長的共和黨領袖麥卡錫(Kevin McCarthy)訪問台灣,或是美國通過《台灣政策法案》,則中共可能針對台灣做出強烈反應。

台灣人民透過選舉享受民主的盛宴,中共苦無置喙餘地,只能視其為「茶壺裡的風暴」。僅管如此,對岸不可能對台灣的政情視而不見。大陸「海協會」前副會長王在希,日前談到這次選舉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時表示,如果賴清德接替蔡英文,對兩岸關係不但不可能改善,有可能更加複雜。王在希對2024年國民黨勝選也不抱太大希望,認為現在的國民黨主其事者,對「統一」、「一國兩制」和「九二共識」等重大問題的原則立場,已經出現倒退;但若國民黨上台,兩岸關係可望趨向緩和。我認為王在希的看法,在對岸有相當的代表性。

未來五年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時期,台灣人民期待的不只是手中握有一張選票,而是擁有安全穩定的生活和生存環境。因此,今後無論是那個人和那個黨掌握政權,都會面臨兩岸的和戰選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原標題為:地方選舉落幕,兩岸挑戰開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