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圍牆邊上的故事:一塊不屬於東德也不屬於西德的土地,一位反抗兩個政府的土耳其老人

2019-11-10 09:20

? 人氣

(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1982年,冷戰時期,德國柏林被分成了東、西兩部分。一個土耳其移民奧斯曼 卡林開始在西柏林圍牆邊種一塊東柏林的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年,奧斯曼.卡林為留下這塊地,與當局多次較量。今年他去世了,他的家人仍在照看這片菜地和樹屋。奧斯曼的孫女芳達回憶說:「我17歲的時候,高中美術課老師曾經給我們看世界著名建築,解釋它們的歷史價值和意義。」

「有個星期我們看了埃菲爾鐵塔,接下來的那個星期,老師給我們看的是我爺爺的樹屋。

班上的男同學一看都笑開了,說了很多怪話,因為它形狀的確很怪,惹人發笑。我當時正是十幾歲的青春期,覺得羞愧極了。班上有個同學是我好朋友,她本來想告訴大家這是我爺爺建的,我用眼神制止了她。」

芳達回憶的是16年前的事。現在芳達說,她為爺爺建的樹屋感到無比自豪。

<芳達·卡林在爺爺的樹屋前留影

芳達.卡林在爺爺的樹屋前留影

奧斯曼.卡林的這塊菜地位於柏林市米特區 (Mitte) 和克羅伊茨伯格區(Kreuzberg)的交界處。當年,米特區屬於東柏林,克羅伊茨伯格區屬於西柏林。

如今,這塊地和樹屋周邊,環繞的是現代辦公大樓和住宅公寓,樹屋外有很多塗鴉畫,裡面隨意混搭的家具都被水泥固定在地上了。

1961年到1989年,柏林圍牆將這兩個地區一分為二,也成了這塊三角形菜地的一邊。實際上,正是因為有了柏林圍牆,才有了這塊地。

1961年8月,柏林居民在米特區和克羅伊茨伯格區之間新建的柏林牆邊。

1961年8月,柏林居民在米特區和克羅伊茨伯格區之間新建的柏林圍牆邊

1961年8月的一個晚上,鋼筋水泥隔離牆建在邊境上,鐵絲網掛了上去,武裝警衛帶著警犬開始在這道鐵絲網的東邊巡邏。

但是建築工人留下了死角。在正式的公文中,東西柏林的交界線,應該穿過一條名叫貝桑尼恩達姆(Bethaniendamm)的街道,在這裡形成一個直角後再繼續向前延伸。但是施工時卻沒有按照這個規劃,而是讓鐵絲網直線穿過街道。

地圖

柏林圍牆直線而行,留下了一塊三角地。這樣一來,東柏林的這片呈三角形的土地就被留在了西柏林。

即便後來鐵絲網被擴建成了兩道牆,這塊三角形的土地仍然保留下來,成為東西兩邊的「死亡地帶」。

也就是說,這塊面積為350平方公尺的土地沒有誰可以用:西德政府沒有所有權,東德政府過不來也就用不了。

很快,西柏林克羅伊茨伯格區的居民們開始把這裡當成扔垃圾的地方,裡面堆了各種舊家具,還有人來這裡洗車。

各式垃圾在這裡一堆就是20年,直到退休不久的建築工人奧斯曼.卡林1982年搬到克羅伊茨伯格區來住。奧斯曼來自土耳其中部尤茲加特(Yozgat),他要為自己退休後的大把時間做個打算。究竟做點什麼好呢?

他從公寓樓上往外看,這片垃圾堆特別礙眼。於是他決定就從這裡開始,把垃圾清理乾淨,給自己一個園子。芳達說,爺爺當年就想要一個地方種點菜。

芳達說,「他有那種鄉下人的腦筋。他在老家有大房子、有地,有毛驢四處走,而到了德國,這些都沒有了,只能拘束在公寓裡。他真的想走出去,活動活動筋骨。」

奧斯曼.卡林對園子計劃很上心,每天從早忙到晚,廢寢忘食。他的老伴法迪克,得從公寓樓下來給他送飯。他在園子裡種了桃樹、蘋果樹,還種了他吃得最多的大蒜和洋葱。

到了那個時期,東德已經派駐了武裝部隊把守柏林圍牆。牆邊能聽到士兵們帶著狼犬巡邏的聲音,也能看見他們在瞭望塔上監視著西柏林。

柏林圍牆歷史

  • 1948-49 :蘇聯軍隊封鎖西柏林,西柏林彷彿孤島,被包圍在共產黨控制的東德境內
  • 1961年8月13日:東西柏林邊境關閉。 柏林圍牆 開始 興建 。數年間柏林圍牆從最開始的鐵絲網和柵欄,逐漸變成由牆、隔離網、射擊 點和崗哨 組成的綜合建築體,有重兵把守和巡邏。多年裡,有200多人在試圖翻牆時死亡。
  • 1987年:美國總統羅納德 . 里根訪問柏林,呼籲蘇聯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拆除柏林圍牆。
  • 1989年11月4日: 100 萬人參加在東柏林主要廣場上的民主示威。幾天后,東德政府下台。
  • 1989年11月9日:數千東德抗議人士前往邊境通道上要求前往西柏林。邊境士兵袖手旁觀,讓數千人湧入西柏林。柏林圍牆被衝開,人們開始拆牆慶祝。
  • 1990年10月3日:東、西德國正式統一。

卡林開始清理垃圾兩個禮拜後,東德邊境的衛兵過來找他,看他究竟要幹什麼,要確保他不是在柏林圍牆下挖地道。

他們看到他不過是在開園子,便允許他繼續開下去,條件是他的菜地果樹必須離牆至少三公尺遠。

東德衛兵回去後不久,西德警察來找卡林,要求他不要在這塊地方活動。卡林大聲回答說:「老天爺給了我這片地。我才不怕你們,你們想霸佔我的園子,先把我殺了吧。」

東德士兵在附近的崗哨裡看到了卡林和西德警察的交涉。他們應該看到卡林讓西柏林當局很惱火。於是為了讓對方更加惱火,東柏林當局告訴卡林他可以使用這一整塊地方。

1986年7月,住在貝桑尼恩達姆街上的一對夫婦從家裏俯視柏林牆。
1986年7月,住在貝桑尼恩達姆街上的一對夫婦從家裡俯視柏林圍牆。

園子開在「死亡地帶」最窄的地方,因此這裡也是很多人挖地道和出逃的地方。卡林兩次親眼見到逃跑者被槍擊死亡。

東德衛兵對他每天的存在逐漸習以為常。每天早上,他都會向站崗的士兵揮手。他還給他們洋葱。每一年士兵們會給他寫耶誕卡,有時候還會給他一瓶紅酒。

「我爺爺是個虔誠的穆斯林,他滴酒不沾。他不知道的是,這些酒都被我爸喝了。」芳達說。

「他跟每個人都處得很好,他才不管你是在牆上站崗放哨的士兵,還是西柏林的警察。如果你想要大蒜、喝茶、吃點心,他就會請你去園子裡。有的大學生會到園子裡來做作業。」

1980年代,西柏林的克羅伊茨伯格區出現大規模「另類生活運動」,城裡的無政府主義龐克們對卡林非常尊重。

「他們會來找我爺爺,因為他們覺得他很酷,反體制、為了園子反政府。我爺爺稱他們是戰士,說他們會保護自己和園子。」

芳達說,「這些龐克們稱他Leo,也就是獅子的意思,因為他爭強好鬥。所有一切簡直不可思議。」

1983年,卡林開建園子的第二年,他建了一個棚子。之後在園子中央一顆樹旁,他的樹屋成型最後建成了兩層樓。樹屋裡安了電線,通電又通水,有一個臥室和一間書房。慢慢的,它名聲遠揚,被稱為「柏林圍牆邊的樹屋」(das Baumhaus an der Mauer)。

芳達還記得童年時夏天在爺爺園子裡燒烤。「他手裡總有新鮮的洋葱和大蒜。這些就像鹽和胡椒一樣是他離不開的佐料。桌上沒有洋葱他就不吃飯。我覺得,天天吃洋葱是他長壽的原因。」

「我們土耳其飲食中用很多洋葱和大蒜,街坊鄰居,所有土耳其主婦們都會問他要新鮮出土的洋葱和大蒜。他把園子擴大了一點,開始把洋葱、大蒜拿到街頭市場上賣。我記得爺爺借了一個背孩子的嬰兒布兜,每個星期把洋葱放在嬰兒兜裡背到街上去。」

開始的時候,卡林從公寓裡提水灌溉菜地。但這太累人了,於是他在附近的教堂找到了一個舊水泵,從那裡取水澆菜。

但是,這並不是一個普通的水泵,而是西柏林緊急儲備飲水泵。從這樣的水泵取水是違法的。卡林被發現了,收到一張600歐元的罰單。

卡林的德語不好,不夠他寫信申訴,於是他的兒子邁赫邁德.卡林寫了一封申訴信。芳達後來發現了這封她爸爸親筆寫給官員的信。

「你好,我很難過因為你跟我爸說,他是個賊。我很生氣也很難過你這麼說我爸,他一輩子從來沒有偷過啥。他以為他取點水澆菜是沒事的。沒錢給你,非常謝謝。邁赫邁德.卡林。」

奇妙的是,這封信居然起了作用。

芳達說:「我簡直不能相信的是,德國當局看到這封信後居然就把罰單取消了。我當時應該可以用標凖的正式語言幫我爸寫這封信,還打印出來寄過去,他們看了應該會繼續要收罰款。但是他們居然放了他一馬。」

邁赫邁德和芳達在樹屋邊
邁赫邁德和芳達在樹屋邊

1989年,柏林圍牆倒了,柏林城合二為一,德國統一。卡林的園子一夜之間又回到米特區的範圍,不再歸克羅伊茨伯格區。

那時候,卡林是當地人心中的英雄,一個敢於反抗政府,敢想敢幹的著名老人。人們認為他身上有克羅伊茨伯格區的精神,不過在米特區,沒有人知道他,在米特區看來他就是一個佔用公共地方的賴子。

米特區政府決定把卡林趕出這塊地方。當克羅伊茨伯格區民眾知道之後,他們發起遊行支持卡林,最關鍵的支持來自園子旁的聖托馬斯教堂。

芳達說:「教堂的神父幫我們寫信給區政府,教堂還拿出了一份1780年代的文件;那是一份老地圖,顯示園子是在教堂擁有的土地上,這樣教堂就有權說,卡林是獲得教堂允許使用這片土地的。」

這份文件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拿到法庭上未必能成為有效的文件,但是民間的反對聲音引起區政府足夠的重視。

最後,區政府正式將邊界線沿著柏林圍牆以前的方位做了調整,把園子從米特區劃到了克羅伊茨伯格區。這裡是園子曾經、現在和永遠的位置所在,更是它精神上的歸屬。

奧斯曼.卡林2018年4月去世了,享年96歲。在他人生的最後十年,他的記憶力已經衰退,脾氣越來越暴躁,但是在他情緒、身體都不錯的日子裡,他還是喜歡在園子裡休息。

現在卡林的兒子負責打理園子,而孫女芳達把園子裡收獲的洋葱和大蒜用在她的現代土耳其食品生意上。多年以來,卡林拒絶了很多上門來買地的人,並不是說這塊地歸他所有可以賣,而是因為隨著地價不斷上漲,開放商越來越難避開。

卡林不屈不撓的精神在歷史畫卷中為自己留下了一個小小角落,但是與大自然的鬥爭卻是他贏不了的戰役。

芳達說:「你現在能看到樹從房前長了出來。」這是一棵來自亞洲的樗樹,又名天堂樹。這種樹生長迅速,擴張能力超強,又被人稱為地獄樹。

「我爺爺說,他不需要這棵樹,它佔了太多地方。樹很大,根長得到處都是。他也試過砍掉樹根,跟這棵樹鬥了好多年。」

「這棵樹就像他一樣,很倔。他最後不得不接受了它。他說,好吧,就讓它在那裡吧。現在,這棵樹穿透了房子,穿透了牆,是樹屋的一部分。它就像我爺爺一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